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3月27日-4月2日)
- 资源简介:
约20130字。
2017年3月27日 山水田园类诗歌(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题目。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A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B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符合题干要求。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名师点睛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理解、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价值上的评价判断,综合性较强。从近几年高考考查情况来看,此类题主要呈现以下考查特点:
1.从考查形式上看,大都为主观题,有的直接就该考点进行考查,有的结合其他考点(如表达技巧、炼字等)进行考查。
2.从考查角度上看,主要有:(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概括作品的主旨;(2)分析概括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从高考命题实际来看,高考题多涉及前两个方面的内容。
3.从设题类型上看,高考中此考点设题往往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二、【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山谷异常安静,风声响彻山间,运用了以动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