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传祥》教案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3/23 6:54:41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580个字。

  《寻找时传祥》教案
  范晶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文章,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了解时传祥的事迹。
  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
  情感目标: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学习时传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题,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2、 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时传祥的事迹及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寻找”一个人。那么,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时传祥,他是北京市的一位普通的掏粪工人,然而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孙德宏的这篇文章——《寻找时传祥》,去探寻时传祥的生前身后。
  (板书:《寻找时传祥》孙德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
  偌(ruò)大诚(chéng)挚(zhì)     人(rén)海(hǎi)茫(máng)茫人世沧(cāng)桑(sāng)      污(wū)蔑(miè)
  挨(ái)打黯(àn)然糟(zāo)蹋(tà)            糠(kāng)饼子颠(diān)倒(dǎo)
  2、了解文体特点、作者及写作背景。
  ①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②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
  《寻找时传祥》是《工人日报》在1994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重访精神高原”就是报道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发掘这些劳模身上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如何理解“重访精神高原”活动?
  明确:“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特质,“重访”蕴含着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当然,时隔多年以后再来写他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也有其新的目的。阅读文章时,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3、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时传祥的经历及遭遇。
  明确:
  1958年增加工作量
  1959年10月26日出席“全国群英会”
  1964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5年国庆当选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
  1971年成了“工贼”被遣送回老家
  1972年10月26日病危时,感念刘主席
  1973年春节听闻刘主席逝世,精神失常
  1975年5月19日去世,享年60岁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国家主席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4、课题“寻找时传祥”中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明确:“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