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巩固训练试题(11份)
- 资源简介: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囚绿记》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故都的秋》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荷塘月色》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孔雀东南飞》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离骚》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诗经两首》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诗三首》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我有一个梦想》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许》巩固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过关检测.doc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故都的秋》巩固训练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凋谢(diāo) 似的(sì) 廿四桥(niàn) 啼笑皆非(dì)
B.驯鸽(xùn) 混沌(hùn) 潜意识(qián) 浑水摸鱼(hún)
C.梧桐(wú) 平仄(zè) 颓废(tuō) 潭柘寺(zhè)
D.歧韵(qí) 落蕊(lěi) 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
解析: A、C两项,“啼”“颓”的声旁只是部分表音,“啼”应念tí,“颓”应念tuí。D项“蕊”应念ruǐ,“蕾”才念lěi。
答案: B
2.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解析: D项冒号应去掉,“介绍……的问题”,语气连贯,不该停顿(引文是疑问句,问号应该保留)。A项课文中“但”字前用了分号,现代汉语尚未完全规范的上一世纪初叶,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可。B项三个地名之间用上顿号,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C项的第一个冒号管到最后,包含第二个冒号,使用正确。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趣 幽怨 萧瑟 衰落
B.情致 幽然 萧索 衰弱
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D.情趣 幽远 萧条 衰落
答案: C
4.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荷塘月色》巩固训练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霎时 倩影稀疏 没精打彩 笼着轻纱
B.缈茫 虚无缥缈 隐隐约约 嬉游无度
C.和谐 櫂櫂童山 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D.风致 丰姿绰约 不绝如缕 叶嫩花初
解析: A项第三个词语应为“没精打采”。“采”是神采,跟“兴高采烈”的“采”写法同。只有“丰富多彩”的“彩”才加上三撇,要不就谈不上“多彩”了。B项第一词应为“渺茫”,都有“氵”旁,而“缥缈”又都是“纟”,意为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看起来隐约不清。C项第二个词语应为“濯濯童山”,形容光秃秃的荒山。而通“棹”的“櫂”形旁是“木”。
答案: D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的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解析: C项“总”在这里表示一种推测和希望,并不表示必然的意思。
答案: C
3.下列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是满月,天上____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________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________是到了好处——酣眠________不可少,小睡________别有风味的。
A.虽然 竟 因而 可 本 也
B.即使 却 因而 正 固 却
C.虽然 却 所以 恰 固 也
D.即使 竟 所以 恰 本 却
答案: C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解析: 这篇课文很多句子意味深长,句式也比较长。较长的复句中前后表示并列意思的分句之间应用分号。B项这个复句前后讲“(叶子底下的)流水”和“叶子”,中间有“而”字连接,“而”字前边应该用分号。
答案: B
5.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一道强烈的闪电像利剑一样劈开树干。
D.波浪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过关检测题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过关(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落蕊(ruǐ) 颤动(zhàn) 细腻(nì) 独处(chǔ)
B.酣睡(hān) 猗郁(yī) 袅娜(nà) 蓊蓊郁郁(yù)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涸辙(zhé) 揠苗助长(yà)
D.深邃(suì) 羞涩(sè) 踱着步(dù) 急不暇择(xiá)
解析: A.“颤”应读chàn;B.“娜”应读nuó;D.“踱”应读duó。
答案: C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远 混钝 落寞 平仄
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干躁
解析: B.混钝—混沌;C.训鸽—驯鸽;D.干躁—干燥。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此时此刻,我不由想起了五十多年前在大学里________的岁月。
②亲切的称呼,简单的对话,________了受压抑者的共同的思想感情。
③足联主席布拉特说:“关于国际足联在比赛中蓄意________韩国的一切指控都是没有依据的。”
A.度过 沟通 偏袒 B.渡过 沟通 偏袒
C.度过 连通 偏向 D.渡过 连通 偏向
解析: “度过”用于与时间推移有关的情况。“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也可引申为“渡过难关”。“沟通”是使双方能够通连,如“沟通两国文化”。“连通”是指接连而又相通。“偏袒”是指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偏向”是指不正确的倾向或无原则的支持袒护一方。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B.但杨柳的丰姿(指美好的姿态),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大致的轮廓)罢了。
解析: “深味”,深层浓厚的味道。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B.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C.那些以繁体字作为生活、工作、创作必需品的书法家,与生活、工作中不需要繁体字也使不上毛笔的人比较,其作品的味道是不同的。
D.扶起老人反被讹诈,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