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省青岛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3320字。
2016年山东省青岛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5分,每小题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暮色压顶的时刻,我在山脚前来回(徘徊/徜徉),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一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博和呼吸,挂着吟笑和娇嗔,千年不枯。,笔触奔放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会合),流泄到了石窟的洞壁。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密?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震撼 娇嗔(chēn) B.脉博骠(biāo)壮
C.流泄撷(xié)取 D.奥密 风靡(mǐ)
【考点】字音;字形.
【分析】此题考查语音和字形.语音考点主要涉及多音字.字形考点主要涉及形似字.
【解答】B“脉博”应为“脉搏”,“骠壮”的“骠”应读piào;
故选B.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徘徊 一道 会合 B.徜徉 一道 会合
C.徜徉 一泓 汇合 D.徘徊 一泓 汇合
【考点】字义、词义辨析.
【分析】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徘徊和徜徉”“一道和一泓”和“会合和汇合”三个词语,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这三个词语异同,辨析时可从词语的含义入手,其次关键一点是要掌握这几个近义词细微差别,掌握它们强调的侧重点,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词语.
【解答】“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一道”一起,一条道路,同一一道理等;“一泓”水又深又广,常用来形容水;“会合”聚集到一起;“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合;
①前“在暮色压顶的时刻,我在山脚前来回”和后文“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犹豫不决”,应用“徘徊”;
②根据语境义此处是对“水”的修饰限制,应用“一泓”;
③前“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和后文“流泄到了石窟的洞壁”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水流的聚集”,应用“汇合”;
故选D.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吹得脸颊发疼 色泽浓沉得如同立体
B.脸颊被吹得发疼 如同立体的浓沉色泽
C.吹得脸颊发疼 如同立体的浓沉色泽
D.脸颊被吹得发疼 色泽浓沉得如同立体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问题:
一 通常,前后几个句子的陈述角度一致,会使一组句子显得更连贯.要保持陈述角度一致,必然要求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因此,我们的解题对策就是:一要看几个句子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否从同一对象角度展开的.
二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利用结构上对称性,来选择所填的语句.
【解答】本文段主要描述了莫高窟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观,传神逼真地透露出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处空格,本着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分析前文可知,空格处的陈述对象仍应是“晚风”,切合要求的语句是“吹得脸颊发疼”.
第二处空格,本着结构类型一致的原则,根据后文的“笔触奔放得如同剑戟”结构分析,可判断此处语句应为“色泽浓沉得如同立体”.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六小龄童没有上央视猴年春晚的话题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众多网友高呼,没有“美猴王”的春晚还是猴年春晚吗?
B.重奖优秀诗文的做法当然是不容置喙的,但一首诗歌或者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