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项训练试题
- 资源简介:
约8180+13080字。
模块综合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网友爆料称在K1063车次火车上,一群大妈在火车上互飙广场舞,气氛很热烈,乘客纷纷掏出手机拍摄。但坐在车上的一位老大爷全程______,视而不见。
②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______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③不管你承不承认,你我总是会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吸引,______,流连忘返,乐在其中,以致“无法自拔”。
A.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B.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C.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D.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目不斜视
答案:C
解析:“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根据第(1)句中的“视而不见”可以确定应填“目不斜视”;第(2)句强调学识;根据第(3)句中“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吸引”可以确定选“目不转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西方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B.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C.在此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昨日,“爱重庆”微博上发布了一组照片,该微博称渝中区有一处天桥,桥的一端从地面连接到另一栋楼的13层。该微博发出后,引发了网友对该天桥所在地的各种猜想。
答案:D
解析:A项,“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句式杂糅,一种表达为“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一种表达为“但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B项,句意不明。前半句有两层意思,“这种观点”指代什么不明了;C项,“赢得的”与“胜负”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胜负”可改为“胜利”。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粽子是一种时令美食,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据文献记载,唐宋以后粽子名目逐渐繁多,形状和内质也不尽相同。____________。据说盛唐时期返回日本的遣唐使曾写下“端午榴花照眼明,村庄儿女啖香粽”的著名诗句,表达了他们对在中国生活的那段时光的深切怀念。
①从内质看,粽子的馅儿也是花样翻新,有枣、核桃、莲子、火腿等
②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其将簪艾一枝”写的是用艾叶浸米裹成的艾香粽子
③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粽子还凝聚着一种深挚的异国情结
④从外形看,粽子大致可分为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等
⑤风流皇帝唐玄宗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赞美的是当时盛行一时的九子粽子
⑥如果其中再加上枸杞、陈皮、姜末之类营养就更丰富,而且芳香扑鼻
A.⑤②①⑥③④ B.④①⑥⑤②③
C.④①③⑥⑤② D.⑥②①④⑤③
答案:B
解析:第④句和第①句照应上文的“形状和内质”;第⑤句和第②句是对第①句和第⑥句的具体说明;而第③句则与下文的“异国情怀”相呼应。
4.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3)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
……
专项训练
古诗文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田 家(其十)
华 岳
拂晓呼儿去采樵,祝①妻早办午炊烧。
日斜枵腹②归家看,尚有生枝炙未焦。
【注】 ①祝:义同“嘱”。②枵(xiāo)腹:空腹。
1.两首诗都是田园诗,二者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二者都写出了田家农忙时的景象。范诗中的“儿女”昼耕夜织,连“童孙”“也傍桑阴学种瓜”,可见其忙;华诗中的一家人拂晓出门,日斜归家,可见其忙。异:范诗表现的是田家乐,而华诗表现的是田家苦。范诗中的田家生活辛劳却平静,诗的后两句极具情趣。华诗中的田家生活辛劳不堪,却连衣食都无着落,流露出作者的怜悯和同情。
2.有人认为华岳《田家》(其十)末句“尚有生枝炙未焦”“颇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末句的“尚有生枝炙未焦”和前面的“拂晓呼儿去采樵”形成对比,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末句作者用“生枝炙未焦”这个鲜活的生活细节来表现田家的贫苦,作者的悯农情怀“见于言外”。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3.词上阕中的“皱”字,用词妙绝,请结合词的思想感情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皱”用词妙绝,原因有二:一是对一池春水而言,写出了风吹起水波,像起皱的丝绸一样光滑闪亮;二是将景与情融为一体,这里的“皱”不但指水波,也是指主人公触景生情,心里也荡开了情感的涟漪。
4.全词是怎样体现主人公的“闲”情的?请简要分析这闲情是因什么而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