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010字。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二中学 曾育林
【教学设想】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 必然积极地主动地面对教材,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合理整合教材,这是新课标赋予每个老师的新要求。
本课共有四首酬赠诗,一堂课难以完成四首诗的教学,必须对有所取舍,重新安排。仔细研读文本及课后思考探究题,发现《节妇吟》与《近试上张籍水部》以及课后附录的张籍的《酬朱庆馀》在写作手法上有相似之处:运用女子形象比兴,因此可以安排在一起讲。而《酬乐天频梦微之》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两首诗,前一首是记梦诗,后一首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张籍、朱庆馀的诗用的手法不一样。这两首诗,要么另开一堂课,要么让学生课后自行赏析。授课过程中,第一首重点讲,第二首可以让学生按前一首诗的鉴赏方法自行赏析,有前两首诗作基础,第三首诗则可迎刃而解。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在酬赠诗中表达思想情感委婉含蓄的风格
2.体味传统比兴手法在酬赠诗中的运用,学会欣赏同类型诗歌。
【教学重难点】酬赠诗中用比兴的手法体现出的委婉含蓄的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梁祝》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祝多次向梁暗示自己是女儿身,但梁就是没有明白过来。这个故事向今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古代男女之间表达情感时喜欢含蓄委婉。不仅在男女关系上,在君臣、上下级、师生、朋友之间表达情感意向时也是如此。
二、赏析《节妇吟》与《酬朱庆馀》
(一)诗中提到了哪几个人?
君、妾、良人
(二)从题解诗,化诗为文
诗歌的题目就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会传达很多重要的信息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节妇形象?(这是一个爱情三角故事,刻画了一位多情但又对丈夫忠贞不渝的节妇形象。)
(三)知人论世,把握主题
诗中的“节妇”(妾)、“君”、“良人”分别指谁?(张籍、李师道、皇帝)
作者借节妇的形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政治态度?(支持朝廷,反对藩镇)
(四)运用知识,分析技巧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兴)
在答表现手法时,有同学答“借代”、有同学答“象征”、有同学答“暗示”,有同学答“比兴”、有同学答“比喻”,当时我只解释了象征与借代不准确,象征有一个意义升华、拔高的过程,由“实物”到“虚”的意义或精神,如梅花(实物)象征人的高洁品质(意义、精神);借代是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这个事物,比如说某个女同学眼睛大,我们称呼她“大眼睛”。对于比兴,要作重点解释。比是比喻,是强调两者的相似性,如新娘的心理与考生的心理两者的相似性是紧张不安、充满期待。节妇与作者的态度的相似之处是“对丈夫忠贞”与“对皇上忠诚”。“兴”重在一种联想,由眼前所见之物联想到言外之意。“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