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2/9 8:20: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210个字。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2、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3、学习本文层次清晰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及怎样解说事理。
  难点:
  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生字
  2、了解词语
  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按部就班
  四、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10——17)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五、探究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明确、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2、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说明上述观点。将“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与“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且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自给有余)”作比较,有力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3、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4、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画出三者的关系。
  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习新课
  1、阅读第14—17段,并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
  美国教育哲学      中国教育哲学
  相同点都能鼓励创新
  不同点适应对象及效果对学习成绩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对学习成绩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也可以成才,而且成才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