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18 18:57: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4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560字。

  《蜡烛》教学设计
  杜周平
  设计简说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炮火掩埋牺牲了的苏联红军战士,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红军战士的坟头。本设计力图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文章、文学和文化的角度走进文本,点燃智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是谁在炮火中掩埋了牺牲的红军战士?是谁点燃了这支永不熄灭的蜡烛?从柔和的烛光中我们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全文内容。点拨: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来概括。
  三、发现问题
  把阅读学习中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小组先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到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问到的平常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1.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2.老妇人为什么不等战斗结束后再掩埋牺牲了的红军战士?
  3.连长眼看着老妇人的一举一动,为什么他不命令战士们去制止她或者去帮助她?
  4.老妇人为什么住在瓦砾下的地窖里不走?
  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6.为什么多次写到老妇人的“黑围巾”?
  7.课文中为什么多次重复写德军不停地开炮及爆炸声?为什么炮弹总是炸不到老妇人?
  8.为什么老妇人把“结婚喜烛”点在“坟堆”上?为什么她不做一个简单的十字架呢?
  四、探究问题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从文章、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归类,师生一起探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