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单元学案集(《“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持——言语行为的基本原则》等15份)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1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1单元 单元复习课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2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2单元 单元复习课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3单元 单元复习课1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3单元 单元复习课2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3单元 单元复习课3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4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4单元 单元复习课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6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6单元 单元复习课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7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7单元 单元复习课1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教师用书 第7单元 单元复习课2 Word版含解析.doc
单元复习课(一)——正确使用熟语
一、什么是熟语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它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练的形式,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熟语不是成语,而成语则是熟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来自典故、寓言和古代诗文;而惯用语、歇后语却具有浓烈的口语色彩,一般来源于民间。成语在第三单元已作专题讲解。
下面对“熟语”分条陈述:
1.谚语
谚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通俗简练而蕴意深广的固定短语。
很多谚语是句子,但不是一般的句子,是固定的,就这么一个,不能类推,有的结构特殊,不能照一般的句子格式加以分析。汉语里,谚语以及和它近似的歇后语、惯用语之类很多,从作用上看,属于语言的建筑材料的性质,因此,可以认为这些都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谚语用通俗易懂的话反映某种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经验总结。谚语流传在人民群众中间,内容健康的谚语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育劝诫的作用。
谚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自然和农业生产的,如农谚、气象谚等;一类是有关社会生活的。
农谚是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某些经验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例如:
春天一刻值千金,农事节气不饶人。
庄稼要好,水肥要饱。
春雨贵如油。
瑞雪兆丰年。
气象谚是人们长期观测天气变化的某些经验的总结,能够多少反映出带有规律性的气候现象,有一定的准确性。但不可否认,气象谚的认识和表达都是朴素的,属于经验性的,不是严密的科学性的。例如: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有关社会生活的谚语涉及的方面很广,例如:
天下乌鸦一般黑。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满招损,谦受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以使语言富于表现力,增强说服力。谚语也是一种修辞手段。例如:
①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不必担心的。(鲁迅《阿Q正传》)
②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③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毛泽东《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
大量的谚语、格言是旧时流传下来的。其中有不少反映了思想家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以及长期的生活经验,是宝贵的遗产。
2.格言
格言是广为沿用的富有劝诫、启发、教育作用的短句。多用文言成分,少用辞格而直叙明言,一望而知其意,或“可为法则之言”。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格言与谚语很相似,但有区别。谚语多表示一种判断或推理,语言趋于口语化,通俗易懂;格言则直叙明言,一望而知其意,语言多文言成分,趋于书面化。如“有志者,事竟成”是格言,而“笨鸟展翅飞,总有飞到时”为谚语;又如“腐木不可以为柱”是格言,而“稀泥扶不上墙”为谚语。
3.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比喻定型化的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结构简括,形象生动,含义准确,出现频率高,用处广。如“掺沙子”“磨洋工”“穿小鞋”“演双簧”。惯用语是熟语中比较特殊的成分,特点鲜明。首先,它在用法上是整体的,意义上是单一的,从字面意义转化为较深刻的抽象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如:“踢皮球”本指以脚踢球的运动方式,后喻指不负责任地互相推来推去。其次,它在形式上多为三字格,结构上多为动宾形式,另外,还有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和并列结构等。如“碰钉子”“和稀泥”“鬼画符”“纸老虎”“挂羊头,卖狗肉”。当然它也有灵活性的特点,尤其是动宾形式的,有的中间就能嵌入
单元复习课(二)——语言表达——漫画
一、什么是漫画?
1.漫画简介
(1)了解漫画: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漫画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针砭时弊的锐利思想武器。著名漫画理论家方成说:“漫画也是一种语言形式,漫画就是画思想。”漫画就是在简单的构图中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漫画多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多以讽刺为主)。总之:笔触简练,篇幅短小,讽刺、幽默和诙谐,蕴含深刻寓意。
(2)名画展示
[丰子恺(1898~1975),又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早年师承李叔同,并深受其影响。一生绘画创作甚多,并以中国画的技法画漫画的成就最大。他集音乐家、美术家、诗人、理论家和翻译家于一身,以中国画技法,并以传统文学精义作漫画,且是始终不变其趣的第一个画家。]
大象保姆(几米)
我请大象当保姆,推着宝宝出去玩。
大象灵巧的长鼻子,轻轻地将娃娃车提了起来。
于是,这城市道路的高高低低、凹凹凸凸、坑坑疤疤、破破烂烂……
再也惊吓不到我的宝宝了!
(几米:男,台北市人,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曾在广告公司工作十二年,现在在家工作,为报纸、杂志等各种出版品画插画。1998年开始首次的绘本创作,以精美细腻的图画,配上新诗一样的文字,描绘出都市人的感慨、幻想与梦,即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畅诗意的画面,散发出深情迷人的风采。)
2.漫画构成
标题、注释、主体
3.如何解读漫画
首先要读懂“画中画”:漫画表意
其次再研读“画外话”:漫画寓意
(1)看漫画的标题
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结合漫画的内容,弄清漫画的寓意。
(2)看漫画的画面
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要弄清漫画中的人物(或其他事物),有的还要注意画中人物的表情。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
(3)看漫画的语言文字、符号
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4)看漫画的夸张之处
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5)透过画面,挖掘出漫画蕴含的深刻道理
要看懂漫画,将漫画的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把握漫画的要义。
二、高考考查题型
1.说明画面内容
2.揭示寓意
3.拟写标题
4.拟写标语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械斗(xiè) 恍然大悟(huǎnɡ) 揪出(jiū)
鄙视(bǐ) 吹嘘(xū) 蛮夷(yí)
自戕(qiānɡ) 谐趣(xié) 滑稽(jī)
味同嚼蜡(jiáo) 迥然不同(jiǒnɡ) 抽屉(tì)
撰写(zhuàn) 犀利(xī) 飒爽(sà)
嗜毒如命(shì) 绰号(chuò)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zī姿势zī咨询 吹xū嘘xū虚心
piē瞥见piē撇下 xié谐音xié偕同
第3步||释词义——送你一双慧眼
1.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2.短小精悍:①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②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3.明火执仗: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多指抢劫)。
4.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5.不伦不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
6.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7.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一、幽默诙谐的含义
“幽默”一词,在古汉语里是寂静无声的意思,如楚辞《九章•怀沙》:“孔静幽默。”口才学中的“幽默”是英文humour一词的音译,是指讲话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牛津辞典》把它解释为“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象的能力”。诙谐与幽默意义相近,指谈话富有风趣。一般来说,幽默即包含了诙谐的意思。习惯上,“幽默诙谐”经常连用。
从口才学的角度说,幽默诙谐是一种语言能力,是人们交际时用语言再现生活中喜剧性特征和现象的一种表达能力。它是一个人的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光彩夺目的心灵火花。所以列宁曾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格。”恩格斯也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道德和优越感的表现。”在口语交际中,幽默诙谐的话语能使听众在会心的一笑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不知不觉地接受说话人的思想和主张,讲话者也可以在谈笑风生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妙趣横生中闪现理性的光芒。无论是社交、公关、聊天,还是演讲、论辩、谈判,在各种交际场合,我们都应学会幽默,使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
幽默可分为表情幽默、动作幽默和语言幽默。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语言幽默。语言幽默往往是三言两语便既饶有风趣,又鞭辟入里;既使人忍俊不禁,又含义深刻。而当人们收敛笑容时,又会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这也正是幽默诙谐与庸俗滑稽的插科打诨的区别。
语言幽默需要运用一定的语言修辞方式,再辅之以语调、动作、势态等手段,以诙谐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幽默要适应特定的语境和对象,先制造出悬念,继而夸张渲染,然后巧妙转换,最后突然“漏底”,经过这几个环节,幽默就会神奇地出现。常被用于幽默诙谐的修辞格主要有比喻、夸张、反语、婉曲、双关、歇后语等。下面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幽默故事:
一位数学家同认识不久的女朋友在公园漫步,女朋友问他:“我脸上有雀斑,你真的不介意?”数学家温柔地答道:“不会的,我
单元复习课——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能消除歧义,本单元重点就是讲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试卷对标点符号的考查涉及面广,迄今为止,除着重号外,其余15种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例如: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③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蜚(fēi) 暄哗
B.幢(zhuàng) 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
D.淳(chún) 淋漓尽至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中的字音和字形的识记。A项,“暄哗”中的“暄”应为“喧”;C项,“伫立”中的“伫”应读“zhù”;D项,“淋漓尽至”中的“至”应为“致”。
【答案】 B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杂 D.优美 领悟 繁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幽美”一般用来描写自然景物,并且有一种幽静、安静的感觉,适用范围较窄;“优美”可用于自然景物,也可用于姿态、文学艺术等方面,适用范围较广。两者的使用对象有差异,此处根据语境应选“幽美”。“领略”着重指体验、欣赏、认识或尝试,对象常是具体事物,如风光、风味、滋味等;“领悟”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事物。两者的词义侧重点不同,此处根据语境应选“领略”。“繁杂”指繁琐而杂乱;“繁复”指繁多而复杂。两者词义不同,且句中有“简洁”与其对应,所以应选“繁复”。
【答案】 B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从文章结构层次方面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①处,顿号应改为逗号。文段中“马头墙”与“屋壁”是一个层次,“表情”与“韵致”包含在“高大奇伟的马头墙……”一句中,是较低的一个层次。
【答案】 A
一、句中点号的分层使用
在四种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中,顿号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杂糅(róu) 堵塞(sè) 亲家(qìnɡ)
致癌(ái) 曝光(bào) 剖析(pōu)
收讫(qì) 垄断(lǒnɡ)
柏柏Bó林地名柏bǎi树 背背bēi黑锅背bèi叛
露揭露lù露lòu脸 创创chuànɡ刊号重创chuān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lǒnɡ垄断得lǒnɡ陇望蜀 diē跌倒高潮dié迭起
róu糅合矫róu揉造作 qiān签订jiàn鉴定
收qì讫qì迄今为止
第3步||释词义——送你一双慧眼
1.收讫:收清。
2.歧义:(语言文字)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意义,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
3.导致:引起。
4.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
5.含糊:①不明确;不清晰。②不认真;马虎。③示弱(多用于否定式)。
6.申诉: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②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
一、造成歧义的原因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常涉及歧义辨析和理解的问题,本单元拟对常见的歧义句式加以说明。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句意失去了确定性,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理解的句子。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多音、多义词语造成歧义
例如:(1)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
“锁”既可以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
(2)他们看不上2012年中超足球赛。
“看不上”是多意词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另一种意思是“看不到”。
(3)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11年11月的照片。
“照片”,可理解为名模孙燕的照片,也可理解为孙燕拍摄的照片。
(4)这个人好说话。
“好”既可读作hào,“爱好”“喜欢”的意思,也可读作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
2.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例如:(1)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如果在“15日”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那天去汇报;如果在“15日前”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以前去汇报。
单元复习课——注意谦敬遣词,恰如其分
很多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一、正确使用谦词和敬词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解析】 “家母”是谦辞,只用于指自己的母亲,此处用来指别人的母亲,不得体;“令爱”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女儿,此处用来指自己的女儿,不得体;“令尊”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父亲,此处用来指自己的父亲,不得体;“令郎”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儿子,得体。
【答案】 D
二、遣词用语要尊重对方
阅读下面一份请柬,指出用语不得体的地方并修改。
请 柬
××老师:
我校定于10月20日下午3时在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务必准时出席。
此致
敬礼
××中学校长办公室
2011年9月25日
【答案】 这份请柬不得体的地方是:“务必”居高临下,命令式的用语,可以改为“敬请光临指导”。
三、遣词用语要注意分寸
某县教育局丁局长在欢迎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的大会上致辞说:“×老师是一位语文改革家,是我们崇敬的导师和偶像,我代表全县人民十分虔诚地欢迎他的到来……”×老师听了很不自在,在答谢辞中说:“我们语文教师,最讲究分寸,刚才丁局长的讲话就缺乏点分寸……”在场的语文老师都议论纷纷。以上两人对话有哪些地方不得体?为什么?
丁局长的欢迎词确实让人“不自在”,因为他的讲话太缺少分寸。其一,态度不当,“偶像”应删去;其二,心情不当,“虔诚”应改为“热忱”或“热烈”。再看×老师的讲话,他指责东道主“说话缺乏点分寸”,也不得体,可改为“我才疏学浅,只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点探索。今天能有机会来贵县与各位领导和同行作交流,感到很荣幸”。
无论谦、敬、褒、贬,都应注意分寸,恰如其分。过犹不及,说话过头或者不到位都会让人感到不诚恳,不得体。
四、成语中常用的谦辞敬辞集锦
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只能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只能对人。成语当中也有谦辞、敬辞之分,高考熟语设题也涉及了这一点。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1.谦辞
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荜,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脸颊(jiá) 铿锵(kēnɡ)(qiānɡ) 涵义(hán)
昵称(nì) 贬斥(biǎn) 蛮横(hènɡ)
倔强(jué)(jiànɡ) 荷花淀(diàn) 晦气(huì)
山岚(lán) 和珅(shēn) 轩然(xuān)
舂米(chōnɡ) 针砭(biān) 横财(hèn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nì昵称毛ní呢 chōnɡ舂米杵jiù臼
抗biàn辩biàn辨别 zhònɡ仲裁zhǒnɡ肿胀
lǎn懒鬼lài赖皮 jué倔强jué崛起
第3步||释词义——送你一双慧眼
1.居高临下:形容处在有利位置。
2.目中无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3.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一、什么是称呼
1.“称呼”有两个彼此相关的含义
一个是指在语言生活中,用来表示说话各方彼此关系的名称,这又叫“称呼语”;另一个就是指使用称呼语的行为,又叫“称呼行为”。
2.称呼的分类
单元复习课(三)——基础题考前答题指导
一、字音辨析题
1.掌握辨析技巧
遇生判对,遇熟谨慎。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字。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鲜”多半考的是xiǎn的音。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2.善用排除法
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二、字形辨析题
1.以义正字,据义别形
形成错别字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对字义、词义理解不正确。形、音、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因此,要正确识记汉字字形,应在学习中做到字不离词,以义正字,以词正字。如“脉(膊/搏)”,有“血脉跳动”之意,故选“搏”。“(平/凭)心而论”,意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故选“平”。
2.结构推“形”
即根据词语结构,借助词语中相关汉字的对应关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来判断书写是否正确。如“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山”与“水”对应,“清”与“秀”对应;“精兵减政”应为“精兵简政”,这是个互文结构的成语。意为精简机构。“精简”,去除冗杂多余而保留其必要的。
3.据“理”(逻辑)辨“形”
即根据生活常识来推断字形。如“鸠占雀巢”,鸠的体形比雀大得多,所以,“雀巢”容不下鸠;喜鹊个大,巢也大,能容下鸠,所以应是“鸠占鹊巢”。同样,“欢呼鹊跃”,是形容人高兴得一跳一跳的,谁看见喜鹊一跳一跳的?而麻雀一跳一跳确实是常见的,所以应是“欢呼雀跃”。当然,任何方法技巧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想游刃有余,还须平时多积累,如“销声匿迹”的“销”(易写成“消”),“不假思索”的“假”(易写成“加”), “既往不咎”的“咎”(易写成“究”)等非下硬功不可。
三、词语运用题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这里要特别注意具体的语境,析同辨异,把握细微区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单元复习课(二)——病句修改
修改病句的终南捷径——标志分析法
一、数量词
公园门票定价过高,像世界公园和中华民族园的门票均在50至60元上下。
标志:50至60元
病症:不合逻辑。“上下”改为“之间”。
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标志:50万朵
病症:搭配不当。“50万朵”后要加“花”。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
标志:15日前
病症:表义不明(歧义)。去掉“前”或把“去”改为“到县里”。
该站日客运量仅七八千人,由于“五一”长假,旅游人数增多,假日期间每日客运量达两万多人,比平时多三倍。
应为“多两倍”。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数量短语和“的”同时出现,常产生歧义,“几个”可修饰“学校”,也可修饰“领导”。
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丹顶鹤近年来成倍减少,目前仅存千余只。
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
19日1时30分起观测到迸发猛烈的狮子座流星雨,目测最大强度估计超过每小时l万颗以上。
数词前后不能有重复表示约数的词语,“超过”和“以上”重复,应去掉一个。
规律:
在数量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产生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
二、介词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标志:在……中
病症:搭配不当。“在……中”应为“从……中”。
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的事件都做了详细报道。
标志:关于
病症:搭配不当。“关于”改为“对”。
经过老师耐心的教育,终于使我醒悟过来,我真的错了。
“经过”使主语残缺,应去掉。
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代表们说了: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们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该句主客关系颠倒,只能“人”对“物”,不能
单元复习课(一)——成语常见错误分析
成语的考查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稳定的试题,对该知识点的复习,除了加强识记外,掌握必要的辨析方法也是不可少的。下面介绍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希望从中可以寻找一些解题的方法、规律。
一、望文生义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
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析 “差强人意”是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很明显,“我”不熟悉那里的情况,却硬派我去,这是“强人所难”,怎么能说还使人满意呢?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真是巧夺天工。
析 “巧夺天工”指的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而原句中如屏之苍山,似镜之洱海,均是自然的造化,并非人工所为,怎能用“巧夺天工”来言其奇妙呢?
这篇论文观点陈旧,论据不当,文字拖沓,堪称不刊之论。
析 据文意可知作者把“不刊之论”理解为不可刊登的文字,这是以今义释古义。“刊”本意是削除,引申作修改,“不刊之论”是不容删改的言论,即正确的言论,例句显然不明词语的整体意义,以今释古造成误用。
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错误。
析 在这个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文不加点”意为文章一气写成,不需要修改一个字。例句中把“点”当作标点来使用,这也是以今释古,这类成语较多,在考查中也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用。
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目无全牛了。
析 “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文中误用为“没有整体把握”。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胸无点墨,身无长物,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析 “长物”指多余的东西,文中误用为“特长”。
去年,试制工作遇上了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析 “爽”指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文中误把“不爽”理解为“不成功”。
一个成年人做出如此荒唐的事,真让人不可理喻。
析 “不可理喻”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文中误作“不可理解”之意。
为了等他的朋友,他一个人茕茕孑立在那儿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析 “茕茕孑立”指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文中误认为“一个人孤独地站着”。
歌咏比赛成绩公布后,小莉听到自己惨遭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
析 “醍醐灌顶”指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悟。文中显然把它与“如雷轰顶”混同。
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析 “一念之差”指一个想法上的差错。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濒危(bīn) 嗔骂(chēn) 鞭笞(chī)
炽盛(chì) 淙淙(cónɡ) 恫吓(dònɡ)
踝骨(huái) 畸形(jī) 歼灭(jiān)
狙击(jū) 喟叹(kuì) 联袂(mèi)
惬意(qiè) 摄影(shè) 挑衅(xìn)
酗酒(xù) 揠苗助长(yà)
臻于郅治(zhēn) 拈轻怕重(niān)
蓦然回首(mò)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ān安装àn按时 jí即使jì既然
脉bó搏bó博士 发rèn轫rèn韧劲
编zuǎn纂cuàn篡位 zhé蛰伏海zhé蜇
第3步||释词义——送你一双慧眼
1.规范:①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②合乎规范。③使合乎规范。
2.沉湎:沉溺。
3.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
4.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5.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指反动统治者任意残杀人民。
6.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7.额手称庆:把手举在额头边,表示庆幸。
8.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美丽高大,也形容装饰等美好漂亮。
9.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
1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四匹马的车也追不上,形容话说出之后,无法再收回。
一、语言需要规范
1.语言规范是保持整个语言系统相对稳定的需要,也是借助语言信息正确地传达交际意图,实现言语行为有效性的手段,应当遵循。
2.不同的语言要素对规范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交际目的和方式,对规范的要求也不一样。
二、语音的规范
1.多音字
多音字包括同义多音字和多义多音字。
(1)同义多音字。有些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字音却不同了,主要有三种情况:单用和构成词时读法不同,如“剥花生”的“剥”读bāo,“剥削”的“剥”则读bō;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时读法不同,如“血”在口语中读xiě,而在书面语中则读xuè。
(2)多义多音字。有些字的字义不同,字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如“耙”(bà)是一种碎土的农具,使用这种农具碎土平地叫“耙地”,如果读pá就是另一种农具,如钉耙子、竹耙子等。
2.形声字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一般说来,形旁和字义有关,声旁与字音有关,根据一个字的声旁,大致可以推知这个字的读音。但是,由于形声字声旁、声母、韵母的变化,含有某一声旁的字不一定读某一声旁的音。例如,“良莠”的“莠”读yǒu不读xiù,“澎湃
单元复习课——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见《现代汉语词典》),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领域和在特定场合下经常用到的一种说话方式,更是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个人的修养(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的标准。笔者认为,做好这种题的关键是,瞄准对方说话(有时指行动)时的语气、态度、目的以及所代表的立场和观点,然后采取不同的策略(或对策)予以还击。(当然,考生回答时是把自己融入所给出的语境中的一方来回答)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对方若是周围身边比较亲近或熟悉的人,他们有时从自己的立场、习惯和行为出发,说话(或行为)有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给对方(或公共环境)造成伤害,而一时又没有意识到;有时说话(或行为)让对方感到不理解。这时你(指考生以另一方的身份回答,下同)要弄清楚对方的目的和意图,在说话的语气上应该得体、明确,态度和蔼又不失礼貌,但不要过于委婉含蓄,以免对方还是不明白,造成更大的伤害。
如:张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同学王晓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张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随手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王晓敏的话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明该怎样说才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中的对方张明自己做错了事情,不讲究集体卫生,破坏公共环境,并且习以为常,自己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良行为。这时要针对张明的不良习惯行为加以劝阻,促其改正。王晓敏的说话切中要害,但客客气气,分寸把握得较好。回答时要抓住王晓敏说话的要害——批评张明只顾讲究自己的个人卫生,而不顾集体公共卫生,突破这一点,就好回答了。
参考答案:(1)张明不讲究公共卫生,只顾自己。
(2)幸亏你提醒,谢谢;我也能讲究公共卫生呢。
二、对方若是很有文化修养的人(有时也指社会团体),他们在不同场合下说话是耐人寻味的。这时你(指考生)应该根据所从事的行业及现场的话语表达做出判断,回答时要态度诚恳,委婉含蓄,不要过于直露,让对方仔细品味体会。
如:诗人余光中参加一次文艺颁奖仪式,获奖者大都是黑发晚辈,只有余光中是白发老者。余光中风趣睿智的致辞赢得了满堂喝彩,他的致辞是:一个人年轻时同老头子一同获奖,表示他已经成名;可年老时还能同小伙子一同获奖,说明________________。
此题中的余光中是著名的诗人兼散文家,知识渊博。他很明白在颁奖这样的场合下,最忌讳说套话、空话,且必须要和人物的身份相吻合,他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所说的话含蓄幽默、妙趣横生,把自己的心里话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让人感到和蔼可亲,不摆架子。
参考答案:他尚未落伍
三、对方若是不同身份的名人,且说的话含蓄有味。这时你要正确地分析出他们的确切内涵,明确他们说话的真正意图,尤其是透过表层的分析去拨开他们深层的神秘面纱,因为你已经是对方(指说话人)的代言人了。
如: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话演说:“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他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这个例子表面看起来不像是言外之意题,其实细细地分析起来,是一回事,但是难度比较大,因为对方是名人,他们说的话表面意思谁都明白,但要真正把握住他们所说的言外之意,你必须根据日常的知识积累,他们的身份地位与所从事的职业来判断。哥哥的一句话演说,是用比喻的方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诈骗(zhà) 炸油条(zhá)
谴责(qiǎn) 一幢(zhuànɡ)
石幢(chuánɡ) 侮辱(wǔ)
祈使(qí)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通jī缉舟jí楫 qiǎn缱绻派qiǎn遣 一fú幅标语一fù副手套
第3步||释词义——送你一双慧眼
1.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2.谴责:(对荒谬的行为或言论)责备;严正申斥。
3.人命关天:人命事件关系重大。
4.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5.人迹罕至:很少有人到达。
一、任何言语行为都有预设
一句话除了字面意思外,还包含着有关说出这句话的一系列前提。
如:今天下午,我们是去看电影还是去上网?
这句话除了语言本身体现的选择疑问外,更重要的还有一个预设:今天下午,我们要出去玩。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话,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其他含义,“预设”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字面外意义。如果预设不恰当,这句话就会不恰当,会造成很多误解。
比如:你怎么老偷拿老爸的钱。
这句话如果对一个没有拿过爸爸钱的孩子来说,就是很不恰当的,因为这句话的预设是:你拿过老爸的钱。
再如:一列火车要在某车站停靠时,车站上的扳道工突然发现能让这列火车停靠的两条铁轨上都有人,让这些人迅速离开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一是距离比较远,声音不能达到那个地方;一是火车马上就要进站,时间紧迫。此时,扳道工发现在两条铁轨上,一条有七个孩子,正在玩耍;一条有一个老人,正在蹒跚行走。如果你是扳道工,应该把火车停靠在哪条线上呢?这个问题,难为了很多人。因为无论把火车停在哪条线上,都会有人受到身体的伤害。其实,从预设的角度看,问题本身是个伪命题,因为能指挥火车的,除了扳道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火车司机。扳道工可以不选择上面的任何一个。他可以另辟蹊径,通知火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灾祸的发生。
由此可见,预设的不恰当,会使很多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总之,一般的预设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规律,预设必须是客观真理,对句子进行提问或否定不影响预设的正确性。如果一句话的预设不恰当,会导致很多误解。所以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或听话看文章时,都要留心话语中是否有预设意义,预设是否真实。否则,就可能造成误会甚至发生冲突。
二、预设的特点
不管对这句话本身是加以肯定还是否定,这句话的前提都不会变化。
如:无论我们肯定地说“我的电脑坏了”,还是否定地说“我的电脑没有坏”,这句话的预设都没有变化:我有电脑。
三、预设的种类
预设包括存在预设、角色预设、空间预设和观念预设等。
也就是说,言语行为的预设可以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身份、信仰、观点,说话(听话)行为发生的时间、空间等。
如:邓小平在1982年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就香港回归问题明确了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主权问题。邓小平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句话包含了这样的预设:主权问题是我们国家内部的问题,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问题,收回香港主权,是中国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是人民的代表,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中国政府决不搞屈辱外交。
这里的预设就包含了说话人、听话人行为发生的时间、空间、身份、观点等。
四、预设与句子的恰当性
任何陈述都预设对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任何否定都预设其肯定形式是已经存在的,或者很可能存在;任何祈使都预设某一行为可能实现,没有自己的祈使单元复习课——语言表达得体
一、什么叫“语言表达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是指在运用语言时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场合、对象及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有意识地对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做出不同的安排、选择,使语言发挥最佳效果。包括合乎表达对象(合乎客体、主体身份),合乎语言环境(用词的感情色彩、程度的轻重),合乎语体特征(书面语和口语)。请看这么一则小幽默:
招聘服务生的老板对前来应聘的三人说:“假如你推门进屋,突然看见女顾客洗澡,你该怎么办?”甲说:“对不起,小姐。”乙说:“对不起,小姐,并把门关上。”丙说:“对不起,先生,并把门关上。”
你猜老板会录用谁?为什么?
录用丙。道理很简单,在突发情况下,丙能够根据特殊情况,把话说得巧妙得体。“对不起,先生”可以看出丙是在装“糊涂”。应该明白,这种“糊涂”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最聪明的体现。丙语言表现出来的“糊涂”,传达出的信息让吃惊的女顾客感到:这个服务生高度近视,或者这个服务生太紧张了,什么也没看清。而这种“错觉”,正是丙的得体的语言造成的。丙之举,巧妙地维护了女顾客的尊严,所以,丙才会被老板录用。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熨帖得体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温暖冰冻的心灵,化解一触即发的矛盾。语言表达得体让你自如地应付生活,我们要去学习体味语言,尽力做到表达恰当得体。
二、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
1.看准交际对象,掌握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一公司要招聘一名文秘人员。广告一出,应聘者如云。一女大学生递上自荐书,主考官边看自荐书,边自言自语地笑说:“啊,身高一米六五?穿上高跟鞋恐怕比我个头都高啦。”女生笑说:“别悲观,‘浓缩的是精品’嘛!”
女生的话哪里不得体?为什么?
如此戏语,令主考官哭笑不得。女生本想借潘长江小品中的台词开个玩笑,可惜搞错了对象。作为应聘者,不论从哪个角度讲,说这样的话都是欠妥的。交际对象有性别、年龄、身份、经历、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在运用语言作交际时,应该切合实际。注意交际对象,首先应尊重对方。
2.适应交际场合,巧妙用语
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等。这里主要说氛围。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得体的。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
不同的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庄重,不能尽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轻松、愉快,不能尽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等等。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要根据具体的场合选择明智的、充满内涵和智慧的语言。
有一次,马克•吐温与一位夫人对坐,他对夫人说:“你真漂亮。”夫人高傲地回答:“可惜我实在无法同样地赞美你。”马克•吐温毫不介意地笑笑说:“夫人,只要像我一样说假话就行了。”
回答风趣,机智,有反讽意味,非常适合于生活场合。
某饭店,老先生生日宴会。老友热情地点歌祝贺。掌声响过,歌声骤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顿时主人容颜大变!尽管及时制止了乐曲继续演奏,但是,整个现场的气氛已十分尴尬。哪里不得体?为什么?
点歌的朋友并非有意为之,他只注意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我心爱的歌谣……”是他们一代人喜欢的歌,然而却忽略了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最敏感的就是“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最担心的就是“末日就要来到”。朋友忽略了歌词的内容是不适合生日宴会场合的。
3.把握不同语体,用语准确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对方就不一定采取这一行为;任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赣语(ɡàn) 舆论(yú)
侗族(Dònɡ) 粤语(yuè)
扞格(hàn) 谐音(xié)
冗长(rǒnɡ) 谆谆(zhūn)
默契(qì) 插科打诨(hùn)
廿(niàn)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遵xún循逃dùn遁 ɡōu沟/勾通ɡòu勾当 miù谬误绸móu缪 迁xǐ徙tú徒弟
第3步||释词义——送你一双慧眼
1.扞格:互相抵触。
2.沟通:使双方能通连。
3.贯彻:彻底实现或体现(方针、政策、精神、方法等)。
4.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
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5.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
6.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一、言语也是一种行为
(一)言语行为的因素
1.人物:交际双方即发话方和受话方,涉及相互间的关系,会话动机和意图,态度和会话方式。
2.内容:围绕话题展开会话内容,是否有争议,是否与会话人利益相关,是否是敏感话题,是否有足够信息量。
3.语境:参与会话的人数,具体场合,相关的话题,背景。
(二)言语行为的类型
1.从语句表达上
(1)疑问类言语行为;
(2)陈述类言语行为;
(3)感叹类言语行为;
(4)祈使类言语行为。
2.从语义结构上
(1)话语意图:言语行为的动机、目的和目标;
(2)言内之意:由句子和词语表达出来,可以直接理解的意义;
(3)言外之意:话题直接意义之外隐含的意义。
3.从话语功能上
(1)叙事言语行为:叙述或者说明事件或道理的言语行为;
(2)施事言语行为:为了影响对方,以求改变对方的观点和行为方式的言语行为;
(3)成事言语行为:使受话方的观点和行为得到改变的言语行为。
二、说话应该互懂
“说对方听得懂的话”是言语行为的一个基本前提。
1.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是困难的。
2.方言的差异也影响交际。
(1)地域方言。汉语的地域方言可分为十种:官话、吴语、闽语、晋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
(2)社会方言。当今汉语生活中,网络语言是一种特点最明显的社会方言。
三、说话应该合乎身份
1.用语必须研究说话者,符合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阅历等特点。
2.用语必须研究受话者,对象不同,用语必须讲究语法和分寸,符合彼此角色关系。
3.一段话中要使说话人与受话人的言语配合默契。例如,同是叮嘱人走路小心安全,对孩子可用亲切性命令语:“好好儿走,别跑,小心摔着!”若是对老人,则宜用恭敬客气语:“您老走好,慢慢走,留心脚下,千万别摔着!”
四、说话应该合作
会话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ɡrice)提出的。格赖斯提出了四项准则:
(1)量的准则——话语提供充分而不多余的信息;
(2)质的准则——话语的内容是真实的;
(3)关系准则——话语与话题有关,即与所要实现的意图有关;
(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
如果违反其中的一项,语句就会出现言外之意,这就是会话寓意。作家苏叔阳在《故土》中有一段话:“只要别人带着夸张的口吻说‘哎呀,你真年轻’,那就意味着被夸赞的人实际上已不年轻了,或者甚至很老了。”说话者违反了质的准则,使听话者产生相反的会话寓意。
五、说话应该得体
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形式的不同,我们的用语也应该不同。语体一般有以下分类:
语体口语语体谈话语体演讲语体讨论语体书卷语体传播语体新闻语体广告语体宣传语体应用语体科学语体文艺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