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2016年下期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6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10 6:18: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有29道题,约9640个字。

  乐至县2016年下期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这试卷是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展翅翱翔的雄鹰;如果这试卷是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驰骋万里的骏马。只要你自信、沉着、放松,相信你一定比雄鹰飞得更高,比骏马跑得更快!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2分)
  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 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和谐——和煦
  解说:两个“和”字意思相同,都是“温暖”的意思。
  B. 满载而归——载歌载舞
  解说:两个“载”字意思相同,都是“装载”的意思。
  C. 精通——精致
  解说:两个“精”字意思不同,“精通”的“精”是“透彻通晓”的意思;“精致”的“精”是“仔细深入”的意思。
  D. 莫名其妙——名正言顺
  解说:两个“名”字意思不同,“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名正言顺”的“名”是“名义”的意思。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从古到今,艳艳红梅倾倒了多少诗人啊,咏梅诗成为我国传统诗歌题材,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强乐观的品格。
  B. 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C. 人类文化史上的大浩劫,秦始皇焚书,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真正中断、死亡。
  D. 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对韩国克隆专家黄禹锡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克隆科学研究遭受了重创。
  3.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说法没有误的一项是()
  A. “表”是古代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马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B. 按作品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C.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正如赵翼《论诗》中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进士”“贡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 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浪漫中呼吸的巴黎、在历史中行走的罗马、在花园里游憩的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他山之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可供借鉴的多个角度。)
  B. 气宇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喜鹊的气度不凡,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欣赏之情。)。
  C. 淄博山水如画。如果说博山、淄川、沂源的风景如同一气呵成的写意山水画,那么桓台马踏湖就是工笔细作的江南画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淄博的山水之美,同时又区分了“博山、淄川、沂源”与“桓台马踏湖”风景的不同风格。)。
  D. 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用读书积累来让青春过得有意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6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是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6. 下列各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难道)
  B. 贫贱不能移(移动)
  C.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