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检测)第二单元 (《柳永词两首》8份)
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doc
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ppt
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doc
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ppt
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doc
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ppt
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doc
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ppt
第二单元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想起柳永就会想起夏雨秋荷云淡风轻,想起江水烟波断桥幽径;就会想起一个唇红齿白的青年如玉树临风,翩然吟哦在江南水乡楼阁,桨声灯影之中。“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一生写了多少词,谁也说不清,但柳永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对世人影响深远至今。
美字体 红 颜 知 己 泪 眼 凄 凄 执 手 告 别 , 风 流
才 子 含 情 脉 脉 无 语 凝 噎 。
赏美文
翻开宋词读柳永
在文学绚如夏花的今天,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厚厚的宋词,怀念一个叫柳永的人,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可是柳永总是不经意地从我打开的书页里走出来,一手挽起宽大的衣袖,一手泼墨挥毫,把天地间的灵气凝成珠玑,一颗颗镶进我的梦里,挥之不去。
柳永的幸运在于他生对了时代,诗歌走到宋朝,已经像一件被女人们穿腻的华丽衣裳,不复有盛唐时的喧嚣了。读者需要变换一下口味,能够拎起笔吟咏几句的文人们,也需要转变一下观念,改变一下文风。词的韵律比劳神费思的诗要强些吧,而且也适合于吟唱,事实上它也就是为吟唱而诞生的。感谢宋仁宗,没有能够让柳永这位才情并茂的小文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才得以让我们今天有幸读上《雨霖铃》和《八声甘州》。
一千年前的柳永当然不会想到失意之下的涂鸦会为他带来盛名,他只是不停地咏叹着小市民的生活,兼而为自己不幸的仕途发发牢骚,如此而已。这样的咏叹和牢骚被谱上曲,被歌女们弹唱,谁知道就这么流行呢?不靠包装,不靠吹捧,凭着肚子里的墨水,点灯熬油一个字一个字地埋头苦干,赢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待遇,柳永真的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好好学习。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走到十里长亭,拉着恋人的手,哭得一声声凝噎。醉身儿女情长,很不丈夫气概,是不是?可谁又知道这不是柳永的触景生情?哭几声也罢,在皇帝老儿主宰一切、百姓有口难辩的封建王朝,你能指望所有的文人都能像辛弃疾一样一手握着笔,一手挥着战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其词格固不高,但论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无出其右者。”翻遍一大本厚厚的宋词,能够得此殊荣者,有谁,还有谁呢?单凭了这一点,柳秀才也值得我们在啃着麦当劳之流文化快餐的同时,把他装进我们的脑海里,闲暇之余,细细品咂。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令人心醉神迷的钱塘西湖美景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钱塘大潮,西湖美景,更叫人心醉神迷。而一经柳永《望海潮》的点染,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异邦,也起了“投鞭渡江”、入住江南之心。展开《望海潮》,满眼一派商肆繁盛的承平气象。商贾云集的古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渲染在“夜夜歌声,户户管弦”的歌舞升平之中。然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
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运用角度]“美”“阅读经典”等。
一腔离恨谁道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
[运用角度]“离别”“生活的无奈”“为感情喝彩”等。
奉旨填词的柳三变
柳永不是想当名词人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产生共鸣,他成了一个创作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布;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他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
[运用角度]“环境与成才”“逆境与成才”“生命的高度”等。
⊙运用示例
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你从北宋走来,带着风雨,挟着你的诗文;你从古代走来,携着沧桑,印着你的超然。你让后人景仰,让后人敬慕,你的为人、你的诗文、你的品行,亦将永恒后世。你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化解掉人生路途中的坎坷磨难,你用如椽大笔写出了千古第一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用豪情抒发了“千古文人的英雄梦”。
美字体 诗 酒 文 章 , 峨 眉 山 前 高 山 仰 止 ; 书
画 辞 赋 , 赤 壁 矶 下 景 行 行 止 。
赏美文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 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有删改)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豪放旷达的苏轼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哪里的天空中,响彻在哪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运用角度]“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才”等。
⊙运用示例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开封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苏轼之后,豪放词少有名家,鲜有佳作。真正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辛疾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放风格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辛式”的豪放风味和他的爱国之情。
美字体 铁 板 铜 琶 , 继 东 坡 高 唱 大 江 东 去 ;
美 芹 悲 黍 , 冀 南 宋 莫 随 鸿 雁 南 飞 。
赏美文
可怜稼轩白发生
当手中的利剑化成软笔的那一刻,心便开始沉沦,只留下无奈的呼喊和遗憾的叹息。
——题记
你不是陶渊明,因为你的爱国之心无法看破凡事红尘;你不是白居易,因为你学不来处事圆滑,公私兼顾;你不是苏东坡,因为你的词来于沙场,来于战事;你不是你,因为在并不统一的国土上你像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为了一场残酷的游戏而耗尽心机。
素手为桨,宣纸为舟,满腔的热血洒下千篇名作。从《破阵子》到《菩萨蛮》,从《水龙吟》到《永遇乐》,从《水调歌头》到《丑奴儿》,你的感情几跌几宕,你的壮志几遭挫折。而你却像一个倔强的孩子,用舞剑的手书写时事浮沉,鞭挞黑暗的灵魂,用天籁的声音清唱壮志难酬。
真正的文学都是用生命撞击出来的悠扬钟声。你的钟声太沉闷却响彻千古,你的钟声太短暂却流芳万世。你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的不只是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更重要的是你的芳香沁透人间,你的灵魂跨越时空,为历史塑造了不可重复的模板。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无法想象一位昔日手拿利剑、身披战甲、驰骋沙场的勇士不能再回到热血沸腾的战场,而只能一味地吟咏喟叹挥毫泼墨该是何等的痛心。那凛然的杀气与磅礴之势呢?那方刚的血气与雄心壮志呢?你仰天长啸热泪横流,纵使白发披肩仍一心为国,然而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真正读懂你的又有几人?
你学不来梅妻鹤子终老一生,走不到世外桃源与政不染,你不会把感情揉捏得细腻动人直逼李、柳。“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历史的歪打正着把你逼上了词人之道,你面对了这个不愿面对的现实。然而,即使你走上了这条看似平静的道路,但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积累,国家的兴衰与荣辱,感情的激荡起伏又何曾在你胸中平息过?
呜呼哀哉!六十七年是煎熬,是期盼,是遗憾,更是毁灭……
三百年宋朝的动荡造就了辛弃疾,一腔爱国热血、一身雄才大略成就了辛弃疾,一群乌合之众、一阵乱世之风毁灭了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稼轩白发生!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独上高楼,栏杆拍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祖国江山的壮阔、秀丽之美,激起了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激发了他那一腔报国热忱。正是因为国恨家仇、报国雄心壮志,所以他对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对许汜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而嗤之以鼻,不屑与之为伍。
“把吴钩看了”,他是多么想手持锋利的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然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好把“栏杆拍遍”以泄其愤。那昂扬的斗志和强烈的激情仿佛使人感到一颗爱国之心的灼热和跳动。
[运用角度]“责任”“爱国”“意志”“执着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当我们吟咏易安的诗词时,她的妩媚依然是我们心灵的一道风景;她的人格魅力依然还流淌在时空中。作为女人,沧桑而不失坚强;作为文人,高格而不陷孤僻,忧愤而不失忠诚,出色而本色。于小我中张个性,于风雨中念中国,虽然孑孓半世,一身轻愁,却给了我们永不褪色的传世风流。
美字体 金 石 录 中 轻 藏 几 页 闲 情 好 梦 ; 漱 玉
词 里 聚 集 多 年 国 恨 家 仇 。
赏美文
国难家愁,艰难玉成
石上柳
李清照经历了自由、烂漫、无忧的少女时代,也享受了幸福、和谐、美满的婚后生活。这一段美好的生活,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写下了大量清新秀丽的词作,但这一时期她的词作毕竟大气不足。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难家愁彻底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她的作品进入新的境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1125年,金兵大举南下,直取北宋国都开封。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开封。1127年,金兵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宋王朝国土沦陷后,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赵明诚所收藏的几十万件文物面临厄运。对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这一时期,她改变了很多,心情极其失落,“人老建康城”“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沉沦沮丧,而是写出了不少悲愤豪壮作品,一方面抒发她对当局者的失望、沉痛与愤慨,另一方面抒发其报效国家、拯救苍生的抱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些诗句足以让那些软骨头的士大夫无地自容、汗颜羞死。诗中的“衣冠”指的是随高宗南来的士大夫;王导,东晋宰相。当时西晋灭亡,一帮士大夫想起河山的沦丧,常常感伤落泪。王导一反哭啼之态,慷慨陈词:“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刘琨,两晋之交时北方著名的爱国志士,年轻时曾与好友祖逖“闻鸡起舞”,立下宏图大志。
当行至乌江镇时,面对浩浩江面,她又吟下了千古绝唱《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连她书写博戏的《打马赋》,也处处贯穿、浸透着保家卫国的心志。“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在文中,她借题发挥,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
国难家愁让她痛苦不堪。“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公、二部尚书胡公》)
那首《声声慢》更是将这种悲愁表现到了极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此等等,无须一一罗列。到底印证了韩愈那句至理名言:“物不得平则鸣,人不得平则言。”鸣,则发豪旷、醒世之音;言,则成工巧、惊世之作!
换句话说,李清照如果没有经历国难当头、家道中落、颠沛流离,怎能吟出那些悲戚满怀、愁苦感天的传世名篇?爱国英雄岳飞如果未经靖康之耻、南渡之恨,怎能激发出“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豪言?词坛大家辛弃疾如果没有青年时揭竿抗金、壮年时遭谗落职、晚年时报国无望的坎坷经历,怎能发出“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的慷慨激昂之声?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寻觅的是什么呢?她寻觅的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身为女人的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痛拍栏杆,无人理解她身担的家仇国恨,只有独自一人愁。她寻觅的是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爱情,却在转瞬间破碎。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碎得更惨,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她寻觅的是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完成了巨著《漱玉词》,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才藻非女子事”的社会里,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运用角度]“爱国”“女性”“理想与现实”“逆境与成功”等。
⊙运用示例
你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你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于一身,人生的磨难和痛苦都折射在你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进而化为一种凄冷的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你个人的专有,彪炳于文学史册,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