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精学精练
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精学精练20 Word版含答案.doc
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精学精练21 Word版含答案.doc
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精学精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
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精学精练23 Word版含答案.doc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1.(2015•邢台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 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 噀:xùn,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解析】 这两句写的是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回答时应从字面意和表达出的情态和效果的角度分析。
【答案】 “惊”“怯”二字最为传神。“惊”:吃惊、惊讶。“怯”:胆怯、害怕。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2. (2015•宝鸡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的题目。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喜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②花做主?
【注】 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
【解析】 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两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答案】 ①“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②“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
3. (2015•柳州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①,回首见山家②。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 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要求炼的是动词,可以从这个动词涉及的对象是什么,即写出了这个对象什么特点,这个词是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等方面来组织答案。要回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可以从由这两个字构成的画面考察。
【答案】 “眠”指睡觉,写出了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情形;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
1.(2015•江苏高考)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运用比拟手法。
【答案】 B
2.(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解析】 本题考查把散句变换成整句的能力。要求把三个句子改写成句式一致、语意连贯的排比句。改写时要注意,“是”是排比句的标志词语,宾语“优秀代表”“光辉典范”“精神符号”是统一整齐的偏正结构短语。
【答案】 (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符合试题要求,其他答案亦可)
3.(2015•湖南高考)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__________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__________、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__________,中国人民__________;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1)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解析】 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选用近义成语的能力。坚贞不屈:节操坚定不变,决不屈服。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坚贞不屈”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梦想”,应选用“坚定不移”。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语出《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生生不息”,指的是一种状态,而非一种精神,此空应填“自强不息”。百废俱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事情等着兴办。所以此处用“百废待兴”。奋起直追:鸟类振翅起飞,形容振作起来,奋勇赶上,紧紧地追赶上去。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努力自强。也有努力谋求富强之意。语境强调中华民族自强的信念,应用“奋发图强”。
【答案】 B
(2)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的色彩
1.(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解析】 本题属于语言运用中的现象评价题,即通过对材料中的某种社会现象发表观点来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发表“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的看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辩证分析,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示例)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2015•襄阳模拟)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①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②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三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③情景三:某当代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①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得体是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现实语言运用中容易出错的方面。第①句中的“家父”就是误用,“家父”是个谦辞,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称别人的父亲应该用“令尊”之类的敬辞。第②句“久仰”是用在仰慕对方很久,而一直未能谋面,初次见面时用的客套话,很显然不恰当,因为老师不是初次见面;应该用“久违”,是用在好久不见的熟人因久别而重逢时的客套话。第③句“鼻祖”,是比喻某一学派或某一行业的创始人;很显然那位作家是算不上的;应该用“大家”。
【答案】 ①“家父”改为“令尊”。②“久仰”改为“久违”。③“鼻祖”改为“大家”。
3.(2015•长春调研)某中学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有些语言在表达上有不妥之处,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本校第七届艺术节将于2016年10月16日至10月19日隆重开幕。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一贯鼎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
艺术节期间,您会看到师生们优美的舞蹈,聆听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美芹之献。
春晖中学
2016年10月6日
①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得体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说话的场合和身份,注意词语应用的场合和一些词语的人称的搭配。
【答案】 ①将“开幕”改为“举行”;②删去“各位”或“们”;③将“聆听”改为“听到”(“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④将“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⑤将“美芹之献”改为“宝贵意见”(“美芹之献”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
4.(2015•保定模拟)据央视3•15晚会,某企业生产的涂改液经检测机构检验后发现,该企业生产的涂改液甲苯和二甲苯超标34倍,不但会刺激眼睛、呼吸道,如果在密闭空间里,大量吸入,还会造成急性中毒,甚至会致癌。请你以该企业新闻发布人的身份在曝光后对消费者作一简短讲话,以取得消费者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第四节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1.(2015•湖北八校联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旅行等。各种“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进入“微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 可持乐观态度,也可持相反观点,答题时,要结合着本段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微”事物的利与弊的两面性、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等角度来阐述即可。
【答案】 (观点一)乐观态度。“微”事物带给人们很多便利,适合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微”事物蕴涵丰富,以小见大,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观点二)悲观态度。过分关注“微”事物是人心浮躁的表现,“微”事物永远取代不了经典作品,每日沉溺于刷看微博,浪费很多时间,人也容易变得琐碎。
(观点三)“微”事物既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表现了社会浮躁的一面,我们应理性看待,关注但不沉溺其中,毕竟它代替不了经典。
2.(2015•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如今地铁、公交车里很多人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低头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低着头是一种共同特征,他们的视线和智能手机相互交感,直至难解难分,即便聚会时也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扎克伯格的妻子普莉希拉•陈,也是个典型的低头族,自言“每五秒钟,就会查看手机”。
关于“低头族”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答案】 (示例)低头族的行为不可取。长期低头看屏幕损害了身体健康,行走时低着头也不利于安全。零碎时间被电子产品所挤占,只顾自娱自乐,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减少,造成了自我的封闭,也冷淡了亲情和友情。专注于电子阅读,必然会疏远书本,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容易使心情浮躁。
3.(2015•商丘模拟)林冲是“水浒人物”中性格鲜明地典型人物。请你拟写一首短诗,表达对这一人物的认识。要求:①语言表达简明;②符合人物特点;③大致押韵。
【解析】 列出林冲的性格,用诗意的语言,简明、生动地用诗歌的形式写出小诗。
【答案】 (示例)仗义是林冲,驰誉江湖中。命运悲坎坷,梁山建奇功。
4.(2015•黄冈质检)为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中外名著活动,请你参照示例,给《论语》写一则推荐词。要求突出作品特点,语言简洁形象,句式可不相同。
示例:《莎士比亚戏剧集》推荐词: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一代代读者。剧中那些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部部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光芒,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论语》推荐词:
【解析】 给一部书写推荐词时,要写明作品名称、作者,简要介绍作者介绍作品主要内容,包括其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语言要简洁形象。《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也就是儒学思想。
【答案】 它是散文的经典,文化的宝库。它用丰富智慧开启了一扇扇尘封的门,以谆谆教诲铸造了一柄柄锋利的斧。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2015•张掖摸底)上海《东方早报》报道,该市一名“80后”公交司机,在劝阻乘客乱扔垃圾无效后,将这样一条标语贴上车厢:“垃圾丢垃圾,丢在车厢里;人渣丢残渣,丢脸丢到家!”此标语运用比拟和双关,对那些在公交车上不守文明、乱扔垃圾的人进行批评和警示。据该公交司机称,贴了标语的当天,是他开这辆车以来最干净的一天。但对于司机的行为,既有人支持和叫好,也有人认为这条标语不够文明,若用不文明的行为来对抗不文明,只会让不文明的言行传播、传染,致使文明更加远离人们的生活。
如何劝阻乘客在公交车上乱扔垃圾?请你运用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