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学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56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2 1:14:3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880字。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2+5=10000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识作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汉族,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友山。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诗人、学者。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原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是最早发表白话诗的诗人之一。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人》。
  他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实践者。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少产的著名诗人——痖弦
  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49年去台湾,1966年12月退伍。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诗集》等。
  与乡村和大地融为一体的诗人——江非
  江非,本名王学涛,1974年生,山东临沂人。现居海南。他的诗歌植根乡土,直面人生,以平民心态,为诗歌奉献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乡村生活画卷。
  参加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获北京文学奖、《诗刊》社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主要诗集有《独角戏》《纪念册》《一只蚂蚁上路了》等。
  [探背景]
  《也许——葬歌》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葬歌》的创作背景。
  《一个小农家的暮》
  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狠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秋歌——给暖暖》
  这首诗写于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当时他只有30岁,正是英姿勃发之时。这一时期,诗人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雨东方味。一再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的声音的《秋歌——给暖暖》可以看作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妈妈》
  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一批批生长在乡村的青年背起母亲为他们收拾起的行囊,涌进城市,打工或者读书,他们穿行在现代都市里,感受到光电声色的绚烂,震惊于各种物质文明的奇观,接受了现代文化,尤其是娱乐文化的巨大冲击,地铁、电车、飞机、点钞机、印钞机、玛丽莲•梦露等,既是感官的刺激,又是心灵的改写:他们知道了另一种生活,一种与乡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他们似懂非懂地明白了财富的生产过程和
  奥秘。于是,当他们再回头来看过去的乡村生活,再审视母亲一生没有走出的那块土地,那永远劳累而贫穷的命运,他们内心中有多么大的遗憾和失落、惆怅和茫然。江非,一个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诗人,当他以这样的视角再来看看他妈妈背柴火的身影时,他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辛酸。
  [巧识文]
  新月社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新诗。
  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