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鉴赏:读懂为要赏析为妙微案(3份)
- 资源简介:
约3550+7330+7990字。
微案2 换一种方式复习古诗鉴赏
微案引语 古诗是美的。但可能我们已做了很多很多题目,有些审美疲劳。这回,我们也“客串”一把,做一回命题老师,当一次阅卷老师,在收获新鲜感的同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复习收获……
一、我来出题
1.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诗,仿照高考题形式出两道题,并写出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提示 诗的首联、颔联可以从形象(意境)角度命题,颈联、尾联可以从情感角度命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题目及答案
(1)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答案 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2分)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人劳动的艰辛。(3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诗句内容来分析。描绘画面内容,首先要了解首联和颔联的大意,通过对诗句中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等描写的分析,可按照什么人干什么事的模式进行描述。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采樵人深山采樵图。结合第一问,第二问的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2)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2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全诗描写了一个采樵人深山采樵劳动的全过程。前四句着重描
……
学案5 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艺术技巧赏析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艺术技巧赏析与情感把握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的两大重点。对于艺术技巧,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重在构建其知识体系。而在做题实践中,技巧判断不准、效果表述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绝不能轻易退缩,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动态运用,在“判断”与“效果”两大环节上多下功夫,提高我们的应试能力和鉴赏水平。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1.(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动静结合。诗人景中寓情,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
苏庠[注]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
学案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
——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想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其设问角度有二:概括式,要求直接答出思想感情;分析式,不仅要求答出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无论哪种角度,准确把握其感情基调是其核心,“调”定准了,才能对“调”分析。二轮复习就要牢牢抓住这两个环节,集中训练,练出实效。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 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请概述词人的情感发展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酒醒之后的迷离——幽梦无人说的孤苦——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 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