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案及导学案(2 份)
- 资源简介:
共2份。
30 诗四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重点
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蕴
诵读法、体味联想法。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2.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两位古代著名的诗人,其中的一位你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认识了,他是陶渊明,而另一位,同样也是田园山水诗的高手——王维。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30.诗四首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歌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赏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一、情境导入
在《桃花源记》中,我们结识了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其实,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与陶渊明齐名的还有王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让人钦佩,被苏轼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更教人推崇。这节课,我们将随陶渊明一起去观赏田园,随王维一起去观赏边塞风光。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中生字词。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
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
2.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停顿。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大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