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长相思》同步精品课堂(3份)
《菩萨蛮》《长相思》测试卷.docx
《菩萨蛮》《长相思》同步练习.docx
《菩萨蛮》《长相思》学案.docx
第一单元诗歌之部
第十课《菩萨蛮》《长相思》
【学习要点】
1.结合两首词的内容探究花间派词的特征。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词的内容和主旨。
【探究活动】
探究这两首词的内容和主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词的内容和主旨的题目,注意诗歌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提炼。
【讨论明确】
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长相思》描绘了景物有山水、山海关、风雪、长帐灯、故园。这些景物意象蕴含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身在羁途,心系故园的怀乡感情。
要点二:探究花间派词的艺术。
【探究活动】
结合《菩萨蛮》和《长相思》探究花间词人的词的特征。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词的风格的题目,注意花间派的特征,主要是语言清新明丽,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结合这两首词解释这些特征即可。
【讨论明确】
《菩萨蛮》一词,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长相思》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纳兰性德
双燕又飞还,好景阑珊。东风那惜小眉弯。芳草绿波吹不尽,只隔遥山。
花雨忆前番,粉泪偷弹。倚楼谁与话春闲?数到今朝三月二,梦见犹难。
(1)上片“东风那惜小眉弯”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抒情主人公埋怨东风无情,人生易老,写出了主人公因遥山阻隔,不得与心上人相见的绵长愁情。(3分)
【解析】
(2)词的下片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1分)②伤心孤独,(2分)③对心上人的思念。(1分)
【解析】
第一单元诗歌之部
第十课《菩萨蛮》《长相思》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①
韦庄②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③。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④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②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③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④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对比或反衬(2分)。府相等人沉浸在热闹的晚会中与作者的清醒愁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府相家中热闹的气氛却解不了作者的愁情,以乐衬哀,显作者愁思之深。(4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对颔联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像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6分)
【答案】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颓废(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6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第一单元诗歌之部
第十课《菩萨蛮》《长相思》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