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21
- 资源简介:
约7100个字。
故乡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4、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5、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了解文章中心思想,把握人物性格及课文语言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学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一、导入新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③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
④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三、简介作品、作者:
选自鲁迅的《呐喊》。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