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津市一中2016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模块五)试卷
- 资源简介:
共19题,约9310字。
津市一中2016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模块五)
(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郁振霞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咬文嚼字》节选
朱光潜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下面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联想的意义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一个明显而确实,一个变幻莫测,比喻非常形象。
B. “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C. 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D.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特别是在诗方面。
2、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人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这人也就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这是 “套板反应”。
B.“套板反应”不只是用字用词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运思布局,甚至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C. 写作时要克服“套板反应”,就要像韩愈一样“唯陈言之务去”,不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会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D. 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都是由“套板反应”产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几个实例的介绍,是想要告诉我们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B. 在阅读或写作中,我们需要有谨严的精神,这样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C. 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懒 残
懒残者,唐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余而食,性懒,食残,故号懒残也。
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矣。时邺侯李泌寺中读书,察懒残所为,曰:“非凡物也。”听其中宵梵唱,响彻山林。李公情颇知音,能辨休戚。谓:“懒残轻音凄惋,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