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2700字。
汝城一中2005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人 罗光信 审题人 何学文
第I卷(共39分)
一.语言基础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氓(méng)之蚩蚩 匪我愆(qián)期 虽与府吏要(yāo) 赍(jī)钱三百万
B 留待作遗施(wèi) 耳着明月珰(zhuó) 阿母大拊掌(fǔ) 窈窕(yǎo tiǎo)
C攒射(cuán shè) 绯红(fēi hóng) 殒身(yǔn shén) 噩耗( è hào)
D蹊跷(xīqīao) 敦煌石窟(kū) 椽子(chuán) 折去(shé)
2.对下列诗句的表达技巧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流畅,如同黄莺婉转的啼叫着从花下轻盈的飞过一样。
B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道出了66岁的诗人的忠义之心、爱国之情,尽管诗人心中忧愤难抑,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浩然正气却腾涌而出。
C“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D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句绘声绘色,写出了武侯祠内春光明媚、芳草萋萋、树上的黄鹂婉转鸣唱的美好景色。诗人是用美景衬托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并表达心中的愉悦。
3.下列语句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诗歌知识的解说,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通过地奇特梦境的描述,抓住了渌水的清幽、日出的壮观,奇花异石的迷离诱人,山雨欲来的光怪陆离,尤其是仙境的富丽堂皇的特点,展示了诗人理想中的世界。
B《登高》抒发的是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充分体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C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其中奇数句要押韵,一般押仄声韵,中间两联要对仗。
D词的标题表明词所涉及的内容,而词牌则是与韵相配合的乐调,两者分别表示词的内容和形式。从风格上看,宋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词多写个人遭遇或男女恋情,语言含蓄,婉转缠绵,题材狭窄。
4.填入下列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味,最大的倾泻也只是 ,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②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 。
③我有时甚至想 地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A.徒呼奈何 迷惑不解 激励
B.对牛弹琴 困惑不解 狠心
C.枉然无用 满脸疑惑 真心
D.小题大做 无辜受惊 大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考试的时候,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细致的作风,是考试成功的关键。
B.同学们在“庭院之不扫何以洒扫天下”的讨论后,学校的卫生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
C.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D.最近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孝”是一种被社会规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人人所应当遵守服从的道德操守,带有强制性和公共舆论性的监督性质。进入到21世纪的现代社会,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早已破除了“父父子子”长幼尊卑的传统儒家文化的家庭等级观念,以及养儿防老的“投入----回报”关系,而更多地体现出平等、尊重、关怀和理解。“二十四孝”的历史故事中,把肉割下来给父母煲汤,发生在物质极度匮乏和贫困的情况下;“父母在不远游”产生于交通、信息极不便利,疾病频发的时代。而现代,除了献血捐肾等等特殊情况,父母亲需要的更多是我们平平常常的爱心。比如陪父母说说家常话、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买一些安全实用的老年保健用品;远游在外的儿女,能常常与父母通电话;条件许可的话,把父母接过来同住、与父母一起去旅游。在饮食起居之外,更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帮他们排遣孤独与寂寞。尊重父母的兴趣爱好、不干涉老人的感情选择等等,这种关爱,才是老人真正需要的。有的人在父母生前其实对父母非常冷落嫌弃,在父母过世后,却举办铺张的葬礼建立豪华的墓地。以此赢得一个孝的名声,或是炫耀自己的权势。这样的孝文化,不是当代社会所应提倡的。
面对无可回避的全球化浪潮,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复兴,在根本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提取例如“责任”“良心”“国事家事天下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精华遗粹;在西方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爱心、尊重、理解与人道主义原则。否则“道德重建”仍是空泛而无力的。在急速变化与转型的时代,“孝”不断遭遇“代沟”的拦截,于是,沟通与宽容,便成为两代人之间的精神通道。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清醒和勇气正视现实,我们会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孝道”,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高风险的时代,已经不可能按照传统的样式来复制和粘贴。游子们和虽不远游但身心疲惫压力巨大的儿女们,如何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长久地侍奉在父母身边?一个强大的民族不允许它的主要生产力,陷入老弱病残的拖累之中----由此,症结最后落在一个非亲情的实际问题上:如果没有相应完整的、人性化的社会保障,没有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亲情只是一种虚幻或难以实施的愿望。这将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实质性难题:游子们要有爱心,但爱心是以心的方式体现,还是以爱的方式显现?当“爱”(行动)与“心”(愿望)在时间的支配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应当更多地服从于事业(即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要行为)还是服从于情感和道德(即文化传承)的要求?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冀着一种两全其美双向兼顾的结局,那么,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介入与完善,将是一个使亲情真正能够到达、迫在眉睫的基础建设工程。
(选自张抗抗《游子文化的现代性》,《读书》2005年第2期,有删节)
6.对本文中“孝”的含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是一种被社会规定的伦理道德规范。
B.它是人人所应当遵守服从的道德操守。
C.它仅指“父父子子”长幼尊卑的传统儒家文化的家庭等级观念。
D.它带有强制性和公共舆论性的监督性质。
7.关于传统意义上的“孝”与当代的“孝”的比较,下列说法列举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