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7张。含配套导学案,约4130字。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黄海霞审核人:李慧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章的关键句,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3.赏析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4.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之际,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
2.赏析精彩的人物语言。
【学习难点】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自主学习】
一、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相传是左丘明所著。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左传》不仅创造了多样的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还善于以婉曲细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并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二、关于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夯实基础: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氾(fán)南 佚(yì )之狐 夜缒(zhuì) 而出
阙(quē)秦杞(qǐ)子逢(páng )孙
(二)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课后习题二)
朝:早晨亡:灭亡厌:满足国:国家戍:戍守
夕:晚上危:危险师:军队及:达到辞:推辞
(三)结合课文注释,准确理解并积累下列词语:
1、解释并掌握加点的词语: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③唯君图之(句首语气词,表希望)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⑥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⑦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⑧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2、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①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了)
②共其乏困 ( 共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 说通悦:高兴)
④失其所与,不知 ( 知通智:明智)
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看看是哪一种语法现象:
①烛之武退秦师。(使……撤军、退兵,动词使动用法)
②晋军函陵( 驻扎,名词作动词)
③夜缒而出(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④越国以鄙远(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⑤若不阙秦(使……亏缺,动词使动用法)
4、掌握重要的虚词
(1)以(常见义项:①认为,以为;②用;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④介词,拿,用,凭;⑤介词,凭借……身份,按照;⑥介词,把;⑦介词,在……时候;⑧连词,用法相当于“而”,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目的、因果、修饰等关系;⑨通“已”。)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常见义项: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②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等关系。)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