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30字。
《最后一片藤叶》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最后一片藤叶》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重在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这里不仅有拳拳的亲情,浓浓的友情,还有殷殷的乡情。而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我认为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2、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进行美的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点,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对人性的体会上,其次是情节结构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体会。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勾划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结构。
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③、通过勾划、朗读,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 激情导入:
投影一:以韦唯的〈〈爱的奉献〉〉导入
(二)整体感知
情节结构分析: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投影二:情节结构
时 间 线 索 病情 发 展
十一月 琼西病倒
一天早晨 病重
第二天早晨 病危
天刚蒙蒙亮 病好
第二天下午 贝尔门去世
(三)合作探究(在学生把握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我整理出下面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