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ppt145(2份打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课件 / 必修三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ppt
  • 资源大小: 1.66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1/1 8:27:4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33张,教案约11260字。

  第3课  咬文嚼字
  ●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 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 品味妙语佳句,并在品味语言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 重点、难点 
  重点:
  1.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时“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 设计思想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被安排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一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中的第一板块“如琢如磨”中。文艺随笔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尤其是朱光潜的文章,美学意义十分的浓厚,需要精心品读。此文的教学模式是“文本研习”,就是要研习出此文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咬文嚼字》的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咬文嚼字》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文艺随笔的文本研习。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有一个文学流派叫“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私塾中读书,文学功底很深。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解放后,一直任北京大学教授。
  咬文嚼字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有关推敲文字的名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