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42
- 资源简介:
约5850个字。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4.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预习:
(一)了解有关小说知识: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明确: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明确: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
A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 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1)我们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略)
(2)对鲁迅的故乡,你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了解一些吗?(略)
(3)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当时生活状况。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三)速读课文,感知文意。
(三)速读课文,感知文意。
1.把握下列词语,准备默写。
阴晦(huì) 萧索心绪聚族而居谋食寓所猹(chá) 胯(kuà)下祭(jì)祀(sì) 弶(jiàng) 秕(bǐ)谷獾(huān)猪如许潮汛(xùn) 苏生颧(quán)骨髀(bì)间愕然(è) 确乎伊忘却鄙夷嗤(chī)笑吓(hè) 应酬(chóu) 瑟索红活圆实寒噤(jìn) 景况启程惘(wǎng)然隔膜(mó) 展转恣(zì)睢(suī) 偶像切近茫远鹁(bó)鸪(gū) 贝壳(ké) 折(shé)本深黛(dài)
2.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悲凉: 悲哀凄凉。
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凶暴。
茫远:渺茫,遥远。
3.朗读课文。要求:(1)听准字音;2)体会感情;3)初步了解小说的内容。
(四)速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