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28
- 资源简介:
约4310个字。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理解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鲁迅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放过风筝吗?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想回到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笔》等。
三、整体感知
(一)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思考: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怀念?
(二)读准字音。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宽恕shù丫杈chà伶仃líng dīng嫌恶xiánwù可鄙bǐ掷zhì虐杀nüè堕duò苦心孤诣yì憔悴qiáo cuì模样mú蜈蚣wú gōng惩罚chéng
è 凶恶shí 什物
恶ě 恶心什
wù 嫌恶shén 什么
(三)作者怀念母亲,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四)听配乐朗读。
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学生讨论明确: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临终嘱托。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此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