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三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0/19 13:51:5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670字。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掌握“数、发、直、兵、胜”
  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
  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一词多义,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在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文本解读
  二、知识积累
  孟子、《孟子》及时代背景
  (1)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仁义  思想核心,   仁政  政治主张
  民本思想  主要政治思想,   性善论  仁政的理论根据.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孟子》共七章,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3)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导致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魏国在梁惠王之前是一个强国,但梁惠王期间,连遭强秦重创,衰落下去,以至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至大梁(河南开封 ).为了重新称霸于诸侯,梁惠王不得不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孟子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魏国。
  三、解题
  “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今义是形影孤单的人,即孤家寡人。“焉”“耳”“矣”均是文言句末语气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原句是主谓句,感叹句。“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之”,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的意义。
  四.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