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50字)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3、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三、轻松学习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二)、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活用词:
撰、端、章甫、鼓、风、小、大。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即,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三)、内容形式
1、思路结构:
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