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20字)
夯实语言基础 注重人文素养
——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管见
重庆市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 谭术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下面的训练:
每节课给学生展示一段优美文章,或有文采或富含哲理或深蕴人文素养,学生听后忆写,然后比照原文本修改;
坚持“三个一”活动,即每节课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一个成语、一句熟语、一句名言;
每节课给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围绕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感觉结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为什么呢?我一边教学一边反思一边与学生探讨,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致有:
1、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不能因材施教,语言能力弱的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又不能满足其学习要求。
2、训练过程随意化。“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天天把事做好。”学生的语言训练也如此。每天要求学生上台演讲,教师要每天督促,并且对学生所讲内容必须熟悉,才能在学生读完后及时进行恰当讲评;每天要让学生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教师得天天批改,且每天必须备课选好话题,工作量相当大;每天给学生展示一段优美文章,教师得天天阅读、选择、摘抄。如果忽视了这些环节,训练就会流于形式。
3、检查落实不够。例如,我在第一个月中,学生每天写100字左右的文段,两个班136人,每天就有13600字左右的作业,因而不可能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归纳分析,不能够及时对基础极差的学生进行及时指点,学生认为批改不细,马虎了事的逐渐多起来,以至练得多而收效不大。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
“训练为主线”仍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如何训练,如何引导学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