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河大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0/17 16:39: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350个字。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课标相关要求  
  《我爱这土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新诗,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小学教学上的衔接,本次援引课标要求时,特意关注课标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如下:“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标第四学段的具体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诗是一首新诗,学习的要点应该是能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个学习要点,很好地贯彻了课标的相关要求,也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总纲。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作为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颂的名篇,《我爱这土地》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生死眷恋,形式简洁,寓意深厚。诗歌是最利于朗读的艺术,在学习时,应该反复朗读本诗进而读出诗歌的韵味,理解诗意、体味诗人深挚的感情,要因读成诵。在锻炼记忆、学习背诵的前提下,反复朗读将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本诗画面形象,内容生动,暴风雨后的大地的状貌,汹涌澎湃的河流,不停息地刮着的大风,来自林间的若有若无的黎明……这些景象学生只要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联想,就能转化成活灵活现的生动的画面,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在掌握作品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仿写诗歌,并在仿写时将自己的情感蕴注在字里行间,这是在领悟之后巧妙地创作,也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尝试。基于以上分析,特设立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确定诗的重音,感悟诗的韵律;  
  2. 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能够进行较为简单的改写、仿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关键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材课型、课时  
  阅读教学精读课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吃透教材、课标要求;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寻找学习课文的切入点,筛选合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筛选与提拎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预测学习效果。  
  学生准备  
  在课前预习,查找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有对新课学习的期待的心态;有动笔记录、想象联想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法选择  
  (1)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式教学法教学思路清晰,授课环节清楚,利于在初中第一次学习新诗的学生掌握。本课设计三大板块,分别是: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