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130字。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2.比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手法的运用 。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在其帮助下,杜甫本可以在成都长久居住,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指导诵读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
三、整体感知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