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110字。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由欣喜到忧伤的情感变化
2.借助想象和口头作文,把握诗歌意境
3.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
【教学重点难点】
1.诗歌跳跃性含蓄性的把握(抒情主人公的角色变化,以及“涉江”“兰泽”“还顾”等词所蕴含的深意)
2.想象的训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李清照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话把思念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同类型的思念诗。
二、诵读、释义
1.请学生默读,注意课本中的注释
2.检查字词理解
请一学生读“采之欲遗谁”句,正音,“遗”读“wèi”。“遗”的意思:赠送 “远道”的释义
3.抽查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4.老师指导(预设,如果学生评价能分析到最好)
①全诗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忧伤”
②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忧伤”的?从哪里开始转变情感?
“涉江”两句是欣喜的,“采之”两句转变情感,变为“失落”,之后伤感情绪越来越重。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体现出这种情绪的变化。
5.学生再读。(每4小组为一组朗读,比比看,哪个组读得更好)
三、想象画面,把握意境
1.指导想象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幅幅的画面,比如他归家后的生活场景,我们会想象“榆柳”是如何遮蔽房屋的,而“桃李”又是如何摘种在房前的。我们会想象村落是如何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想象炊烟是如何袅袅升起的。《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画场景,这样才能深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味道。
2.学生想象
要求学生闭目想象1分钟。
3.学生展示想象结果(抽三四个学生回答即可)
4.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想象不合理之处。
要注意的地方:
“江”可能学生会想象成小溪流、小池塘。“兰泽”可能学生理解成“湖泊”。
注意字词“还顾”“漫浩浩”中隐含的情感,注意“离居”中流露的愁怨。
5.学生再读诗歌。
四、品味探究
1.采芙蓉为什么要涉江?难道不可以就近采摘吗?
学生可能会分析到“芙蓉”意象含义。与“兰泽”相比,其他地方的芙蓉不如此地,诗歌如是描绘“兰泽多芳草”。
“江”一般是大河、比较湍急的河采称之为“江”,可见采摘的艰难。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