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00字。
高一语文(上)期中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42分,第二卷108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C)
A、嘉(jiā)宾 诚挚(zhì) 享(xiǎng)誉
B、 气馁(něi) 梦寐(mèi) 砥砺(lì)
C、竭(jié)诚 绚(xùn)丽 焕(huàn)发
D、坚韧(rèn) 开拓(tuò) 围绕(rào)
明确:绚(xuàn)丽
2、选出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
A、估量(liàng) 悼(dào)念 肤(fū)浅
B、繁芜(wú)丛杂 忌(jì)恨 空(kòng)白
C、豁(huò)然开朗 诬蔑(miè) 领域(yù)
D、诅(zǔ)咒 诽谤(bàng) 卓(zhuó)有成效
明确:估量(liáng)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C)
A、发愤 幅射 疏浚 谈笑风生
B、业绩 牍职 享誉 创业维艰
C、股肱 端倪 附会 平心而论
D、历炼 抱负 憧憬 永葆生机
明确:A、幅—辐;B、牍—渎;D、炼—练
4、填入下列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B)
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②大学时代,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 。
③积极 人民革命运动的洪流。
A、必需 印象 投身
B、必须 影响 投身
C、必须 印象 投生
D、必需 影响 投生
明确:见课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 , 。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
A、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B、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C、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D、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明确:见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6、下列句子画线处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A、中国人民正在进行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
B、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C、这样的大学,应该是探求客观真理,认识未来世界,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D、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发扬和继承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明确:见课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7、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本词写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易老”“难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明确:上课时已讲过,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0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明确:此题侧重语句的理解,D项不正确。“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诗人的看法,并不是稻束“低首沉思”,因为后一句“你们,站在那儿”,是诗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评说的。这句的前句“历史……”之后用一逗号,就说明前句与后句是一体的,看问题的人就是作者本人。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置移动,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明确:此题侧重对全诗的鉴赏,涉及到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等。A项突出了联想,B项突出了对比,C项突出了“圆满”与“疲倦”的关系。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主体,应该是“稻束”,因为“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中心话题是“你们”,就是“金黄的稻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