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00字。
寡人之于国也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叶在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渎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孟子及《孟子》,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课堂活动顺序: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二、了解孟子及《孟子》
1.题目解说
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于,对于。寡人之于国也。即我对于国家。
2.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宁、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书全面反映厂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