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2830字。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学情分析】
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我们应该正视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在写作方面,学生知识还停留在简单的记叙及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上,至于巧妙构思、谋篇布局很是空白。大部分学生依然基础较为薄弱,甚至出现不知从何下笔的现象。教师举例让学生对写事要有点波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巧妙着笔,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领会波澜的含义并体会一波三折、回环曲折之美及其效果。
2、掌握一些常见的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波澜的含义并且品味其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常见的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课前准备】:
1、搜集生活中一波三折的故事。
2、思考怎样才能让文章一波三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精彩论述:“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回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显示课题:写出事件的波澜
二、领会“事件的波澜”的内涵
学生试举出生活中呈现事件波澜的例子。
教师举例:
例文: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教师明确:本例通过情节的一波三折讽刺了教育界某些领导的不学无术,以及教师的无知愚昧。波澜在写作上其实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相对平铺直叙而言,指的是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三、品味作品写出波澜的艺术效果。
学生谈作品写出波澜的艺术效果。
教师明确:“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教师可提示课文中一些写事起波澜的例子或学生熟悉的作品。《项链》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