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同步练习9
- 资源简介:
- 约3560字。 - 5.故乡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祭祀(sì) 刺猹(chá) 五行缺土(xínɡ)
 B.嗤笑(chī) 瓦楞(lènɡ) 禁不住(jīn)
 C.鄙夷(bǐ) 断茎(jīnɡ) 厚障壁(zhànɡ)
 D.髀间(bì) 脚踝(huái) 小毡帽(zhān)
 【解析】选B。“楞”应读lénɡ。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阴侮 影像 神佛 谋食
 B.蓬隙 寓所 獾猪 愕然
 C.潮汛 打拱 装弶 惶恐
 D.熟识 惘然 心绪 寒禁
 【解析】选C。A项“侮”应为“晦”;B项“蓬”应为“篷”;D项“禁”应为“噤”。
 3.选词填空。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A.横着 B.有 C.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A.准备 B.赶忙 C.迎着)出来了,接着便(A.跑出 B.飞出 C.窜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答案:(1)A (2)C B
 4.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有小说集《 》《彷徨》和《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等多部著作。
 答案:呐喊 朝花夕拾
 5.课内阅读。
 (2013•苏州中考)阅读“‘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至“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完成(1)~(3)题。
 (1)选文第1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感叹号作用的分析。应结合所写内容,分析杨二嫂当时的形象特点。
 答案:加强语气,突出杨二嫂当时说话突然,声音大、尖利、怪异,写出“我”的吃惊,表现了杨二嫂言语轻率、无所顾忌。
 (2)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提炼。杨二嫂发生变化的还有站着的姿势、说话的方式、生活的窘迫以及性格品行。
 答案:动作姿势、说话方式、生活境况、性格品行。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加点词语作用的分析。“愤愤”是因为被拒绝;“絮絮”是抱怨不停;“慢慢”是在寻找可拿的东西。
 答案:“愤愤”写出杨二嫂在要求被拒绝后很生气的样子;“絮絮”写出她抱怨不停的情形;“慢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