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7800字。
大理三中2004年高三年级11月统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钢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y1]( )
A.冠(ɡuān)冕 唱和(hè) 买椟(dú)还珠 茅塞(sè)顿开
B.玷(diàn)辱 埋(mái)怨 吹毛求疵(cī) 处(chù)心积虑
C.缄(jiān)默 走舸(ɡě) 分(fēn)外妖娆 差(chà)强人意
D.饿殍(fú) 濒(bīn)临 情不自禁(jìn) 载(zài)歌载舞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y2]( )
A.脉膊 度假 貌合神离 坐收鱼利
B.凋敝 谍血 既往不究 金碧辉煌
C.辖制 勘误 层峦叠嶂 墨守陈规
D.沉缅 幅员 人才倍出 反映问题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y3] )
A分离(分开,别离) 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离奇(出人意料) 离群索居(离开众人,追求清静的生活)
B翻案(推翻原来的判决)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翻然 (很快而彻底的改变)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豪爽(豪放直爽) 秋高气爽( 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D危局(危险的局势) 危言危行(有危险的语言和行为)
危坐(端端正正的坐着)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y4] )
A.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B.这本书描写农村普通人的生活,这个环境跟我的情况似乎有点相似,因此更能让我动 之以情。
C.在人们提不起精神去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的时候,“快餐”就如火如荼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D.如今开发西部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主客观条件已不可等量齐观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y5] )
(1)我爱啜饮苦 ,在 了人生中的各种饮料之后,我独爱它那种淡淡的小苦。
(2)老子其实已将道说的明明白白:道即非唯心,也非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
二者是不能人为地被 开的。
(3)我是一个愚庸的俗子,虽然有过羡道慕佛的念头,内心里却没有真正 过什么。
A.尝遍 分裂 信服 B.尝试 割裂 信服
C.尝试 分裂 信仰 D.尝遍 割裂 信仰
6.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是([y6] )
A.中央和地方14家报纸今年2月全月出现了不规范字达4256字。统计结果显示,那些不规范的字主要是繁体字和旧字形,也有些异体字和错误字。
B.他的神侃,竟也招来了不少梦寐以求想发财,但又不肯吃苦出力的人。
C.《条例》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政策和理论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周密而深刻的说明。
D.与建国初期相比,目前江苏省人均期望寿命已由37岁提高到74.13岁,跃居全国各省第三位。
7.填入下面语段中空白处,与上下文衔接很好的一项是([y7] )
弯弯的森林小道上,守林人停下来,把我领到一棵参天的古树边,用深沉的眼光在告诉我什么,于是,我抬起头。我突然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棵刚刚遭到雷火劈伤的古树, 。那些冷冷的光秃秃的枝桠伸向天空,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A.树枝丢失了一大半,树顶被削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
B.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
C.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
D.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树顶被削去了。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2题。[y8]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①,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齐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
[y1]A(B.埋mán,处chǔ;C.分fèn,差chā;D.殍piǎo,禁jīn)
[y2]C(A.膊—搏,鱼—渔;B.谍—喋;究—咎;D.缅—湎,倍—辈)
[y3]B(离群索居:离开同伴而过孤独的生活。索,孤单。 屡试不爽: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爽,违背,差错。 危言危行:有危险的语言和行为。危:正。)
[y4]3.C(A.“翻天覆地”是指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不符合语境。B.“动之以情”是指用真挚之情使别人感动。不符合句意。D.“等量齐观”是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不符合语境)
[y5]D(尝遍:品尝遍了/尝试:试验;分裂:使整体的事物分开/割裂:把不应当分割的东西(多指抽象的东西)分割开;信仰:对某人或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信服:相信并佩服。)
[y6]5.D(A.“了”应改为“的”,“那”应改为“这”;B.“梦寐以求”与“想”重复;C.搭配不当)
[y7]B(观察事物应当先看整体,因此“树顶”一句应当在前,空白后说的是“枝桠”,因此只剩下枝桠一句在最后)
[y8]7.C (视:比。) 8.A(耆儒:年老的学者。耆番,年老。儒,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9.D(代言陶安隐过的御史。) 10.B。(③句言治理地方的政策适当。④⑤句说他对治理国家有深刻的见解,都是有谋略的表现。①句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也表现出他的谋略。②句说明他谦让,“太祖多其能让”就是很好:的注解。⑤句是他对皇帝的称赞。) 11.B(相关的语句理解错了,请参看译文画线处。)
附【译文】
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迸言说:“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吊,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
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元所顾及。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隆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