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8 8:08: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2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课时,约3650字。
4、外国诗两首
【备课时间】:2005、8、24
【授课时间】:2005、9、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2、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3、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  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板题】:
《蝈蝈与蛐蛐》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