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5150字。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姜山中学 边宝玲
【教学目标】
1、理解“弑、殆、谏、津、是、食、见”等在文中的意义及重点句式。
2、从隐士和孔子的言行中发现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孔子的孤独,寂寞及追求理想的坚定。
【教学准备】
教师编制“学案”,因为《论语》首先是文言文,必须跨越文字的障碍才能更好的进入文章的阅读,所以学案包括字词音、形、义及句式等等,同时还有论语各类名家(包括钱穆老师、李零老师、杨伯峻老师等等)见解,以便扩展学生的眼界,请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学案的基础题(音形义),并仔细阅读论语名家见解。
【教学流程】
一、引题:(课前观看《孔子》电影剪辑)
近几年,《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称孔子为圣人,赋予他至高无上的身份,我们在读《论语》,北大也在开《论语》课,北大的李零教授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孔子的评价:(学生齐读)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问】:看完这段评价,其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话?(最后一句)
如今,“丧家狗”一般被用作贬义,而李零对“丧家狗”的解释是:任何怀抱理想,而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为的孔子是“圣人”的说法也截然不同。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丧家狗?圣人?)我们该怎么来看待孔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解题:
阅读论语,我们心存困惑。因为文字很散(7则),很难把握。如何把零散的章节有机联系起来,今天老师想通过标题进入文章的解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条阅读的出路。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标题:知其不可而为之。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个标题。
明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实现仁政,实现礼治)行不通却偏偏要去做这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