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6
- 资源简介:
约22880字。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知人论世,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及3首诗歌的写作背景。2.咀嚼鉴赏,体会三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体会现代诗独特的艺术魅力。3.强化诵读,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咀嚼、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珍视美好,憎恶丑恶,热爱生活。2.了解历史,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诵读。“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通过诵读,把握意象,展开联想,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再造想象。难点:把握3位诗人各自的风格。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风格自然迥异。解决办法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3位诗人和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2.强化诵读,开展诵读比赛。3.可以组织“诗歌欣赏、创作兴趣小组”,开展、带动诗歌欣赏、创作活动。●教学手段ppt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再别康桥》●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和《再别康桥》朗诵。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四、播放《再别康桥》朗诵,或教师范读,学生感受。再指导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