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3610+2280字。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黄海霞 王敏 审核人: 张海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2. 体会赋体的特征。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及思想感情,基本背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课文中语言的描写艺术。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知识链接】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自主学习】
一、关于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二、关于“阿房宫”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
……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版)
编制人:黄海霞 王敏 审核人: 张海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2. 体会赋体的特征。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及思想感情,基本背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课文中语言的描写艺术。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知识链接】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自主学习】
一、关于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