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ppt144
- 资源简介:
说“木叶”——2015年华北联合共同体语文同课异构比赛
《说“木叶”》导学案.doc
《说“木叶”》说课稿.doc
《说“木叶”》讲课.ppt
《说“木叶”》说课.ppt《说“木叶”》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通辽市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卢佳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林庚先生的文艺评论《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课堂模式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教学设计。《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通过对比论证、旁征博引,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但是因为文中引用了大量前人的诗句,无形之中给学生在阅读中造成了障碍,但是当我们在把握单元教学要求和深入研读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文章并不是要来鉴赏这些诗句,而是运用这些诗句来证明观点。所以,我制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1、勾画疑问句,理清作者思路;2、通过对比木叶和树叶的不同,把握木叶的特征进而领悟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引导学生运用抓特征的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不纠缠在文中生僻的诗句之中,可以整体把握文章,领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进而达到从古诗词中生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课堂模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而在实践中我逐渐发现这种四设计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他让我更多的感受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与其告诉他,不如让学生们自己去品味去体会去发现,在交流探讨中互相补充互相指导,这种方式真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学有所得,而且每一次展示的经历都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他所得到的知识也会扎根在他的学习经验中。
第三、教学反思。第一、在今天的课堂上,通辽实验中学高二十五班的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好,无论在预习上还是在展示过程中,甚至在课堂的生成过程中都展现出来他们很好的语文素养,但是我在给孩子们的回答做评价的时候却显得太过的笼统和单一,没有能具体而深刻的对每个同学进行个性化的点评,留下遗憾,第二、在对待学生的个别回答时,我只是匆忙地给予了肯定,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感受,未能顾及其他的学生是否听懂了他的答案,是否认同他的答案,从这一点上看来,也值得我深刻地反思;第三、在处理文本时,没有深入研究这种暗示性究竟从何而来,只是不断强化怎样去把握暗示性,那得出来的暗示性可能就会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勾画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疑问句,理清作者思路。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结合作者在文中的论述分析理解“木叶”和“树叶”的不同意味,通过把握“木”的艺术特征领悟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通过品读探究古典诗词名句体悟其中蕴藏着的艺术美和情韵美,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预习案
一、 作者简介:
林庚,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二、熟读全文,划出文章1-3自然段中出现的疑问句,总结出文章核心问题。
三、筛选文中关键信息,回答“木叶”和“树叶”有什么不同?完成下面表格:
意象 特征 引发了怎样的联想或感受
木叶
(落木)
树叶
(叶)
(点拨:可从时令、场合、颜色、触觉等各方面特征筛选比较两者的不同及所引发的联想和想象。)
附:文中诗句欣赏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2、“木叶下, 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带。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①,长剑辣云端。”
①若木: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木。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