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5770字。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
文本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1月写于监狱中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32年4、5月间从法国回到上海不久,就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12日就国民党当局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等罪名逮捕,关押在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这是艾青的第一首诗,也是诗人最著名的一首诗;诗人发表这首诗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可以说是这首诗催生了艾青这位诗人。诗人一诞生,就自觉地把人民和民族的命运作为关注的对象,自觉地以自己的热忱讴歌他所生存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艾青的诗,影响了一代诗人,著名的“七月派”的苦吟,直接受到艾青的诗的影响。
《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进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这首诗的确堪称优秀的诗歌教材。
案例呈现
《大堰河——我的保姆》案例一
吉林省实验中学 李金红
【教学创意】
本单元的说明指出:“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吕叔湘先生说,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带解析,尊重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通过学生不同特色的朗读,在朗读中把握诗人的情感,即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大堰河无尽的感激和深情的礼赞。再进一步,通过对朗读技巧不同处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大量排比句式、反复修辞的使用和铺陈手法的作用,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形式上,以学生的个体阅读和集体讨论相结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以期学会合作,陶冶情操,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运用朗读技巧,结合艾青相关生平资料及诗歌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中再现把握大堰河的形象,感受作者对大堰河的深情。
3.运用朗诵技巧,揣摩诗歌语言的艺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朗读技巧指导
1.朗读技巧常用符号
• 重音 •(2)是第二重音,也叫次重音 ° 轻声
︱ 停顿 ‖ 较长停顿 ∧ 音断气不断 ∨ 急吸气
→ 平行语势 ↗ 上行语势 ↘ 下行语势
﹏﹏ 颤音 延长 △ 强调
2.诗歌朗读时气息的特殊要求
(1)气息要足,控制力要强。由于情感的跳跃幅度大,对气息的要求高、变化大,要适当夸张。如同储备充足的能量,随时能按需而发。
(2)在诗歌的朗诵中,各种呼吸技巧用得最多。如音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