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11
- 资源简介:
约6750字。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4、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关于诗题及“乐府”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
(幻灯显示)
2、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为诗的缘起。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3、复述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4、理清思路,将全诗32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见板书)
5、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四、人物形象与对话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1)第2节:自请谴归
齐读后探讨: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
③“大人故嫌迟”这一“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遣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遣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第9节:
齐读后探讨:
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
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
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