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23
- 资源简介:
报任安书
(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1)》教案.doc
(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2)》教案.doc
(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3)》教案.doc
(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4)》教案.doc
备 课 时 间 2015 年 9 月 19 日
编写人:刘兴建 上 课 时 间
课题 报任安书(一) 司马迁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书
授课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备 课 时 间 2015 年 9 月 19 日
编写 刘兴建 上 课 时 间
课题 报任安书(三) 司马迁
教学目标 1、 整理特殊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
2、 探究阅读文章的写法及结构
教学重难点
整理特殊的文言现象,并探究文本
教学参考
授课方法 探讨法 诵读法 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
一、导入、
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2、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5、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二、整理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西伯,伯也。 李斯,相也。
(2)省略句 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文王拘(于羑里)而演《周易》
(3)被动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