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学案训练试题
- 资源简介:
共15套。约58110字。
第1练
一、课内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加点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3.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4. 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5.“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g.代词,同“尔”,你,你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_______
(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________ (4)蟹八跪而二螯________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6.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故不积跬步, ;
4) ,非利足也, ;
5)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6)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7)蚓无爪牙之利, ,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二、课外提升:
7. 阅读下面节选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中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②而临百仞之渊
③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④庶人不服
2)下列句子加点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
A.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B.其质非不美也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8.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富有特色的建筑,门庭若市的剧院,引人入胜的画廊,内容丰富的博物馆,绿树成荫的街道,构成了墨尔本典雅的风格。商业区分布均匀,各类银行、店铺、商场、饭店鳞次栉比。在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世界级的歌剧、时尚的音乐剧和音乐会等令人兴趣盎
……
第2练
一、课内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3.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5.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6.默写:
1)师者, 。 2) 吾师道也, .
3) 位卑则足羞, .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6)闻道有先后, 。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