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写作中的对称句训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0260字。
对称句训练
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对称句,我国古代称为骈偶句。
提起骈偶句,人们自然会想起六朝时期的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骈文。其实,骈文是过分地讲究骈偶,所以要反对;现在的高三学生作文中骈偶句子少见,所以要提倡鼓励。骈偶句,只要运用得当,能给文章增色不少。例如中学课文: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红烟蔽其右,紫气舒其左。”(《柳毅传》)
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我们知道,中国语言有一个传统的美学特点,就是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诗歌辞赋不用说,即使是散文,也多有这个特点。出现这种情况,自然与汉语的音韵特点相关,还反映了古人在语言上刻意追求文字布局对称的美。刘知说过:“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一言蔽之者辙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史通·叙事》)另外,这种对称的语言,可以壮声势,广文义,“目的盖在使列举的各端各各受人充分注意”(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204页)。骈偶句子,春秋战国散文中早已不是稀有品种,例如《尚书》:“满招损,谦得益。”《孙子兵法·谋攻》:“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咸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贾谊的文章被称为“西汉鸿文”,他受楚辞影响,更是写作“骈偶句”的高手,例如《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囊括四海着急意,并吞八荒之心”,“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在议论文中,对称句既可用来说理,又可用来举例。因为它要求用大至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论点,所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对称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而且因为对称句极为简洁,还可锻炼学生对事例的高度概括能力。高三学生作文,如果能写出一两个“骈偶句”,如“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阅卷老师的眼神肯定会为之一亮。如果想熟练地运用这种造句技巧,平时必须重视这类练习。
例题:2001年湖北名校高三联考试卷第25题: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
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学生考场上做的答案,相当精彩,例如:
罪恶(或贪婪、恐惧)像沼泽(或泥潭),挣扎得越剧烈,越是陷得深。
品质像刀刃,磨得越久,越是坚韧。
友情像白酒,放得越久,越是醇香。
该题要求有比喻“像”和“越……越”的句式特点,实际上“仿写句”与“例句”还要构成“对称句”。少数同学,因审题或遣词造句能力缺陷而达不到要求,例如:
意识像钢铁,炼得越久,越是坚硬。
失望像诅咒,想得越多,越是颓废。
嫉妒如小草,烧得越多,越是繁茂。
知识像毒品,吸得越多,越是想吸。
人生像小路,走得越远,越是迷途。
幸福像黄金,拥有越多,越是吝啬。
贪婪像资源,采得越多,越是缺乏。
盲目追求名利就像在沼泽中挣扎,挣扎得越厉害,陷得就会越深。
中的“意识”应改为“意志”,比喻不当或褒贬不当,表意不很明确,句式不合
诵读精彩的对称句子或段落:
1. 一幅画的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
2. 当狂风在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是微风拂面,当暴雨在你头顶倾泻时,你只当它是屋檐滴水;当闪电在眼前肆虐时,你只当它是一丝亮光: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低下头。
当鲜花在你眼前闪现时,你只当它是烟云过眼;当美酒在你面前飘香时,你只当它是风送荷香;当掌声在你耳边响起时,你只当它是几声蛙鸣:人决不能在成功面前忘乎所以。
3. 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地盘旋翻飞。
试试看,不是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
试试看,不是囿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天地。
4. 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是大自然赋予季节的美丽芳华;春风梳柳,夜雨润花,这是造物主滋润芳华的天工神韵;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