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6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道小题,约7990字。答案扫描。
2016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只收答题卡和答题纸。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非网上阅卷的, 请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3题。
透过车窗, ① ,还来不及定格,又陡然出现一片暗红色的山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些山峦竞有些不可明状的诡异。再往前行,进入一条峡谷,这里便是佩特拉,一个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之间的峡谷内的神秘古城。峡谷中,漫长的蛇道蜿蜒伸展,两边堡垒般的巨石高耸入云,岩石扭曲的痕纹犹如 ② 。雕凿在岩石壁上的卡兹尼神庙、方尖碑,技艺精湛,今人叹为观止:几千年前的古人,要有怎样的智慧和毅力。才能建造出这样鬼斧神工的建筑啊!走出峡谷,回首眺望,夕阳下的佩特拉古城仿佛(搭/蒙)上了一层玫瑰色的轻纱,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曾经的繁华也永远(消失/消释)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唯有自诩为奈巴特人后裔的贝都因人还在(固守/恪守)着这片家园。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陡然 不可明状
B.诡异 蜿蜒伸展
C.堡垒 叹为观止
D.自诩 鬼斧神工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搭 消释 固守
B.搭 消失 恪守
C.蒙 消释 恪守
D.蒙 消失 固守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我们的眼前掠过点缀着不知名植物的沙丘
②大海中起伏的波浪
B. ①点缀着不知名植物的沙丘在我们的眼前掠过
②波浪起伏的大海
C. ①我们的眼前掠过点缀着不知名植物的沙丘
②波浪起伏的大海
D. ①点缀着不知名植物的沙丘在我们的眼前掠过
②大海中起伏的波浪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一月份,寿险企业普遍实现“开门红”,华夏保险、前海人寿等22家寿险公司的 保费总额全都青云直上,呈现迅猛上涨的趋势。
B.由于受到国内反对派武装的猛烈攻击和西方国家严厉的经济制裁,陷入内忧外患的叙 利亚巴沙尔政权的处境可谓如坐针毡。
C.在智能手机时代,新的品牌不断涌现,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熊猫、波导、夏新等国产 手机品牌,而今在市场上几乎不见了踪影。
D.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郭德纲爱徒、德云社的骨干岳云鹏闪烁其词、 妙语连珠,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城市建设,深圳市对司法管辖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 索,首批成为全国行政案件集中管辖试点城市之一。
B.美国影星莱昂纳多在五次角逐奥斯卡金像奖失利后,最终凭借在电影《荒野猎人》中 的精彩表演,第88届奥斯卡组委会将最佳男主角奖授予他。
C.今年全国已有八所高等院校恢复了此前取消的儿科学本科专业,以满足“全面二孩” 政策实施后将面临的儿科医生越来越紧缺的难题。
D.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电视节目,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强的原创魅力, 深受观众喜爱,这说明以传统文化助推电视节目创新的做法是可行的。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礼学与理学
刘晓东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
礼是外部对人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产生君子意识,不只是求做良民,更要做君子。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一些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这是我们对礼学与理学的大致划分。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自己的人格。礼,第一步是从外开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并且这种“人格面具”不是只有一套,而是有若干套。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却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如果都能做到符合自己的角色,做到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恰如其分地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往礼制中没有的。到了唐代,这样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仅是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人们进一步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著以札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这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由此,理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淡化了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理学对礼学是有发展的。首先,将应然变为自然,礼学是应当这样做,到了理学,是你自愿地很自然地来这样做。其次,变治世为治心,把礼学的治世变成了个人精神的修养。第三,变外铄为内拓,把外部对人的影响变成自己内心向外的拓展。这些就是理学对礼学的改变。
两千多年的札学与理学的传统,对我们的民族性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影响。尤其是礼学,让我们知道应当怎么做,而不是让我们必须怎么做。我们不能认为礼学与理学和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关系。它对我们整个民族性的深层次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礼学与理学建立的是中国传统式的美德,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公共道德,中国是把私德夸大作为公德,这是咱们中国化的。我们中国传统只是把自己私人道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这固然很好,但是这个路走起来相当漫长,我们应当有一个公共道德的标准。
(选自2016年1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有关“礼”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从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使人不断学习、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最终用 完善的人格来改变自己原先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B.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它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在 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
C.礼作为“人格而具”有多种形式,意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时,恰当地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
D.礼通过对人进行教化,使人不仅要做良民,更要做君子,但礼有局限性,它不能统一 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和精神依归。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学是从礼学转化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不断出现以往礼学不能解决的问 题,礼的制度就当有所变化,理学也就应时而生了。
B.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礼学没有提供的原始的核心性东西,类似“天赋良知”的观点提 出以后,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差别也就随之消除了。
C.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凭借人的“自省”精神,向内去观察自己,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D.理学对礼学是有发展的,它把硬性要求变为自愿,把巩固社会秩序变为提升个人修 养,把外部对自己施加影响变为自己内心向外部拓展。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祝福》中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提到两本理学著作——《近思录集注》和 《四书衬》,意在点明他的身份和思想:捍卫封建道统,崇尚孔孟之道。
B.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就是说要约束限定自己,按照礼的规范行事,他希望以此来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社会局面,重建社会秩序。
C.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代表着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这 意味着礼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理学从此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D.礼学与理学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式美德,把私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固然很好, 但我们仍然有建立一个公共道德标准的必要。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诗集自序①
李梦阳
曹县盖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鼓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而文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谓之诗。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作者,雅也。而风者亦遂弃而不采,不列之乐官。悲夫!”李子曰:“嗟!异哉!有是乎?予尝聆民间音矣,其曲胡,其思淫,其声哀,其调靡靡,是金、元之乐也,奚其真?”王子曰:“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而不胡也?故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非雅俗之辨也。”李子闻之,矍然而兴曰:“汉以来不复闻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