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教案
- 资源简介:
约8580字。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
一. 教学目标:
《归去来兮辞(并序)》
1. 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 朗读并背诵全文,体会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 诵读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体会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滕王阁序》
1. 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 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归去来兮辞(并序)》
1. 重点,文言实词的归纳。
2. 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滕王阁序》
1. 理解用典的作用。
2. 感知骈体文的文体特点。
三. 知识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认识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归去来兮辞》为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二)了解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因“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并序),曾几度出仕,最后一次是41岁(405年)时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在这十三年间,东晋内乱迭起,到处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他极其不满;然晋宋易代之际的时局,他仍是极其不满。处在这样动乱、黑暗的时代,虽为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但家道中衰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大志,结果也必然“有志不获聘”(《杂诗》之二)。于是,他便归隐浔阳,开始了躬
……
《滕王阁序》
(一)认识作者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二)了解背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并在675年的重阳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这里,有幸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三)理清结构
(四)把握主旨
本文借描写滕王阁的壮丽和寥廓山川的壮美,婉曲地抒发了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五)艺术特色
1.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典型例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轻飏(yáng) 怡颜(yí) 翳翳(yì) 眄(miǎn)
B. 熹微(xī) 流憩(qì) 西畴(chóu) 惆怅(chàng)
C. 容膝(qì) 出岫(xiù) 耘籽(zǐ) 棹(zhuò)
D. 遐观(xiá) 壶觞(shāng) 窈窕(tiǎo) 东皋(gāo)
2. 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