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5-2016学年度高2015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5/5 19:34:4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有17道题,约24800个字。

  成都市五校联考高2015级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仅交回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9分,每小题3分)
  “丹培拉”与东方意蕴
  程俊礼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西语式表达”,写“胸中逸气”,表“象外之意”。
  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合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实践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
  1.下列关于“丹培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B.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蛋彩画”。
  C.丹培拉绘画颜料采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
  D.丹培拉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16世纪逐渐衰退。
  2.下列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
  B.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
  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
  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颠覆运用以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
  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
  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
  意方式。
  C.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
  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D.作者试用“丹培拉”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面貌,更多一份东
  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②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③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④。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