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00字。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福建省大田一中 飘雨
考点攻略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次:B级。
这里揭示了两条重要信息: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指新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连绵词以及常见的通假字。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是考查学生运用积累的文言实词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指的是:
1.确认词在文中用的是古义还是今义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有时差别细微,容易被忽视,对这类词要格外小心,不能用今义去解释。如:①词义扩大。“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赤壁之战》,专指长江;现泛指一切大的河流)“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专指女子相貌好看;现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②词义缩小。“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臭气)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谦让,辞让)“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责备,现在不用此意义)“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包括父母和内外亲戚在内,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③词久转移。“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烈土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现在则指为革命献身的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不同寻常,不同一般)④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现在则指品质恶劣,贬义词)“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错)⑤词义轻重。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恨在汉代以前一般表示遗憾、不满、埋怨、怨恨;而“怨”表示仇恨、怀恨,成语“以德报怨”)⑥名称说法改变。“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2.确认多义词在文中用的是哪一个义项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解决的办法,最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积累,并且要熟记典型例句。以“一”字为例。①一人、一桌(《口技》,数词)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全)③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相同,一样)④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一体)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初次,第一次)⑧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一何:多么)课本中文言课文后面,经常有实词方面的练习,举出同一实词而不同含义的例句,要求区别解释。这是帮助做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