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而不乱,气脉中贯》ppt5
- 资源简介: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5 自主赏析伶官传序.doc
5 赏析示例六国论.doc
5 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doc
5 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doc
5.1赏析示例 六国论.ppt
5.2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ppt
5.3祭十二郎文.ppt
5.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
5.5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ppt
5.6推荐作品 陶庵梦忆序.ppt
5单元 阅读专练.doc
赏析示例 六国论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六国互丧②盖失强援互:交互、相继盖:因为
B.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暴秦之欲无厌与:亲附、亲近厌:讨厌
C.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②终继五国迁灭判:确定,断定迁:改变
D.①此言得之②苟以天下之大得:适宜、得当苟:如果
【解析】 厌:满足。
【答案】 B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代词,有人。②副词,或许。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④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土地”。
【答案】 D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解析】 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可谓智力孤危
……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而前驱 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B.吾遗恨也 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本来
C.告以成功 告:告发
泣下沾襟 泣:眼泪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给人安排工作
【解析】 B.恨:遗憾;原:推其根本。C.告:禀告。D.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解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莫能与之争
D.当与秦相较
【解析】 B项,给;A、C、D三项,均为介词,和,同。
【答案】 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乐
B.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抑制
C.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
D.举天下之豪杰 举:所有的
【解析】 抑:或者。
【答案】 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祸患常积于忽微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入于太庙②而皆自于人欤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
【解析】 A.①介词,被;②介词,在。B.都为语气疑问副词,表反问,难道
……
阅读专练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 虑 熟 谋 审 力 不 劳 而 功 倍 作 事 可 以 为 后 法 一 宜 书 不 苟 一 时 之 誉 思 为 利 于 无 穷 而 告 来 者 不 以 废 二 宜 书 岳 之 民 人 与 湖 中 之 往 来 者 皆 欲 为 滕 侯 纪 三 宜 书 以 三 宜 书 不 可 以 不 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正确断句的能力。这段文字中“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标明了层次。另外,再通过诵读,力求从语感和语意上来断句。
【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料想